8、試論20世紀美國高等學校教學評價發展變化的特點(3 / 3)

縱觀這一階段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可以看出其主要變化和發展趨勢是:

1.對什麼是優秀教學或成功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教學評價的內容更為廣泛,標準更加全麵。教育家已深刻地認識到,影響成功教學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要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客觀地和科學地評價,必須對教學質量進行係統分析和綜合評判。他們明確提出考慮成功教學的3個主要變量是輸人變量、過程變量和結果變量,並主張從教學設計(準備)、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等方麵對教學進行綜合的、全麵的評價。不但要考慮明顯的標準,而且要考慮暗含的標準。

2.要求評價的綜合化不僅已成為教育研究者普遍的呼聲,而且在實踐中也得到廣泛的應用。伊利諾斯大學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心的波拉斯科姆等人提出並實施的教學評價方案就是典型的一例。他們將教學評價的目的分為自我改進、人事決策、學生選課和課程發展;將教學評價的標準分為明顯的、內含的、過程標準和產出標準;將教學評價的信息來源分為領導、學生、同行、自我、校友和記錄;將教學評價的方法分為談話、測驗、等級評定和論文式評價。

3.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受到人們進一步重視,評價是為了改進(Improvement)已成為教學評價的終極目的。學生評價教學效果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進一步認可。利用學生對教學進行等級評價並獲得具體信息以改進教學的方法成為眾多高校教學評價的重要手段。

4.價值判斷成為教學評價的中心環節。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評價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評價不僅僅需要描述,它更需要價值判斷和對評價結果的分析說明。

5.現代化教學技術被充分運用到了教學評價實踐中,錄音、錄像成為教學評價尤其是教師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工具。運用各種統計技術和電子計算機處理評價資料和結果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

6.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硬評價與軟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及使用可用於多種目的的評價方案,成為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發展的顯著特點:

上述可見,自本世紀初至今,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是在逐步向科學化、製度化和現代化邁進的。從對教師特征的評價到對教師教學過程的整體評價,從單一的評價目的、標準、內容和模式到評價的多元化和綜合性,從定性評價到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從注重終結性評價到重視形成性評價和學生教學報告對教學的改進,這一係列的發展、變化的特點和趨勢對開展我國高校的教學評價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l]張學忠,馮斌:教學技術及其評價[J],外國教育,1982(5)。

[2]Hoffman,R。W。Students Portray the Excellent Teachingo[J]。The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7,1/2.

[3]Hildebrand,M。Evaluating University Teaching[M]。LangmanPress。1971.

[4]陳玉琨:高等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顧明遠: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戰[J],外國教育動態,1988(4)。

[6]R。S索等:美國教師評價方法中的弊病[J],黃誌成譯,外國教育資料,1986(1)。

[7]Smith,Albert。B。Faculty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76.

[8]Levine,M。F。and Wright,P。L。Testing Transferability of A Self-Develope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Measure Across Colleges of Business[M]。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7,1/2.

[9]Chak-Tong Chau。A Bootstrap Experiment on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Students'Rating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38.No。4,1997.

[10]Braskramp,L。A。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A PracticalGuide[M]。McGraw-Hill,Inc。1984.

[11]Schmelkin,L。P。Faculty Perspectives on Course and Teacher Evalu-ation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38.No。5,1997.

(原載《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