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範例教學思想的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則在50年代就提出要在教學內容上堅持三個特性,即基本性、基礎性和範例性。強調教學內容應選擇最基本的知識,反映學科的知識結構;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能起範例作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舉一反三,實現遷移和能實際應用。
當代西方教學內容改革的又一趨勢是注意與現實生活、生產實踐的結合,使之活動化。這與當代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和大工業生產日益發達的現實緊密相聯。一方麵,大工業生產要求人們在從事各類勞動時,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智力水平,也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麵,大工業生產促進科技的發展,既為勞動者的腦體結合創造了條件,又使科技知識在廣泛應用中豐富了教學內容,使教學與生活、生產實踐的結合成為可能。蘇聯教育家讚科夫既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強調理論知識的作用,同時又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能力在“一般發展”中的作用。這種教學思想正是這種教學內容要緊密聯係實際、體現活動性的反映。
與此同時,隨著當代科學綜合化發展的趨勢,大量跨學科的綜合化的教學內容也出現了。在自然科學各基礎學科之間,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之間,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之間,出現了大量的邊緣學科並逐漸形成了許多跨學科的綜合性的新課程和新專業。文科係開設理科技術研究的課程,理工科係開設與人文科學有關的課程,以至中小學也開設有關的跨學科的各類專修課程,以利於學生從總體觀點上分析自然與社會,培養其係統、綜合的思維方法,從而解決錯綜複雜的社會與科學問題。與此相適應,西方各國有關教學內容的研究,也從文藝複興時代的強調人文科學的教學,到近代的重視自然科學的教學,再發展到當前的文理並重、文理滲透的教學,體現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特征。
三、教學過程日益心理學化,既強調教學的邏輯程序,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又注意兒童的心理程序,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赫爾巴特主張教師中心,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對兒童個別差異的研究,致使他的教育學成為“沒有兒童的教育學”。他把一切都考慮到了,卻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即兒童具有尋找機會,生動地表現自己的生命力,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壓抑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的教學思想,則強調必須以兒童為教育的出發點,把兒童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手段來看待,教育措施應圍繞兒童組織。它認為教育並不是教師從外強製注入、兒童從環境中消極吸收的被動過程,而是隻有通過兒童的主動參與、積極反應才能獲得發展的主動過程,從而有助於改變當時傳統教育消極、機械地對待兒童的狀況。但是,在處理學生與教師的關係問題上,進步教育存在著輕視以至削弱教師主導地位的問題。
時至今日,這種各執一端的局麵已被打破,編撰教材或課堂教學,既要考慮反映現代科技成果和知識的邏輯體係,又要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等年齡特征。這已為教育界普遍接受。無論是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還是美國新興起的“合作學習”,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相信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真正主人,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教師想教的原理與規律。這一教學思想既不是“教師中心”,也不是“學生中心”,而是強調師生間的平等合作。這種“合作”既吸收了“教師中心說”與“學生中心說”的優點,又避免了兩者的不足;既肯定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與發展的積極性,把教與學結合起來,強調了教與學的辯證統一。這顯然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理論。
教學過程中師生關係的正確認識必然導致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建立。在未來的社會裏,學生獲得信息的來源將是多方麵的。師生之間既不是簡單的命令與服從關係,也不是知識的授受關係,而是一種新型的合作關係。教師不是強迫學生去學習什麼,也不是把現成的知識原封不動地呈送給學生,而是要積極地指點、引導學生獨立地去探索和獲取。學生的主動性將得到充分地發揮,獨立人格將受到尊重。而對教師則將從素質、態度、知識、技能、事業心與責任感這幾方麵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民主的師生關係理論還表現在使全體學生,包括“後進生”的共同進步上。在這方麵,蘇聯教育家讚科夫、蘇霍姆林斯基等都進行了研究。讚科夫在研究了“後進生”的心理特點後指出:“對於後進生,更應在他們的發展上下功夫”。要減輕他們的思想負擔,使之逐步樹立起學習信心;要利用一切機會引導他們觀察事物,參加課外小組活動,從而使他們與其他學生一道前進。蘇霍姆林斯基則主張,轉變學習差的學生,不能依靠大量補充知識和死啃書本的做法,而應拓寬其知識麵,建立其廣闊的“智力背景”。當“後進生”的知識、智力水平走到了教材範圍的前麵,他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就容易了,從而也就解決了“差距”的根本問題。
四、教學方法日益藝術化,既強調啟發式的“發現學習”,又注意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在西方,最古老、最流行、統治教壇最久的教學方法是注入式。這種方法把學生當作完全被動的盛放知識的容器,認為教學不過是把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原封不動地倒入這個容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