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世紀之交西方教學思想發展的新趨勢(1 / 3)

劉新科

21世紀正大踏步地向我們走來,知識經濟時代已向東方人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社會經濟有了一定水平的發展之後,如何實現人的現代化,培養個性全麵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從而保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勢頭,無疑是東方,尤其是中華民族所麵臨的迫切課題。在這方麵,作為各級各類學校中心的教學工作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而學習、研究、借鑒人類曆史上一切優秀的教學思想遺產,正是完成這一崇高使命的重要環節。

西方教學思想發展到當代,各派的理論紛爭雖然存在,但卻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其主要特征是各類教學思想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與發展。從教學思想史的宏觀角度來看,這種大綜合是必要的和可能的,是世紀之交西方教學思想發展的共同趨勢。

一、教學目標日益全麵化,既重視係統理論知識的傳授,又注重學生智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充分發展

在西方教學思想發展史上,傳統教學思想一般都強調知識的傳授,認為學生掌握了學科知識,自然也就發展了智力,忽視以至否定了專門培養能力的可能性,因而主張教師中心、書本中心、課堂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技迅速發展,知識總量激增,社會生活劇烈變化。時代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給學生一些係統的理論知識,而且要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自己去探索知識。因此,各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提高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在60年代美國的課程改革運動中,布魯納等人力主通過改革課程和教材,發展學生智力。布魯納認為,每個時代的人都要用新的方式去塑造每個時代的教育。今天的教學更應普遍重視智力的目的,不僅應該把我們帶往某處,而且還應該讓我們日後再繼續前進時更為容易。他提出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直覺”或“發現”上,讓學生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某門學科,以此訓練他們的創造能力。

前蘇聯在60年代的教學改革中,與美國人做法不同的是,側重於探求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途徑,並且注意從教學實驗入手,從實踐中概括出新的理論。讚科夫等人通過長達近20年的教學實驗,提出了與蘇聯傳統的主智主義的教學思想截然不同的、著重於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理論體係。他們認為現代教學“應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即通過教學,促進兒童智力、情感、意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麵和諧發展。在重視學生一般發展中,他尤為重視發展智力,強調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並且提出了以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作指導進行教學等重要原則。這些理論,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越來越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人才的今天,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複雜多變和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學生智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離不開情感、意誌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離不開學生素質的全麵發展。因此,當代教學思想不再認為教學隻是向學生傳授係統的理論知識和發展他們的智力,教學的目標還應包括使學生個性素質的全麵發展,即對學生進行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並成為社會優秀的公民。

基於對教學目標的全麵、全新的認識,許多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學改革中注意加強思想品德教育,重視人才全麵素質的提高,即教學不僅以讓學生懂得專業知識和技術為滿足,他們還應在思想品德、文化、心理等方麵有所提高,還應該學會如何做人,能夠與人合作共事,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等。例如美國的人本主義教學思想就提出,教學目標的設置必須考慮使學生的情感發展與認知發展相統一,讓學生在適合促進他們成長的氣氛中發展認知、創造、審美及人際交往能力。日本教育理論界則指出,不是把兒童的智力當作人的能力去開發,而應保障作為一個人的意義上的兒童全麵發展。前蘇聯的合作教育派的教學思想則主張使學校生活保持人文方向性,引導學生接觸世界文化和藝術,建立師生合作的民主的新型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融洽、愉快的環境中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

由於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更趨全麵,人們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也發生了變化,即由過去僅僅注重對認知的評價發展到全麵衡量教學質量。在這方麵,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解為認知、情感、技能三大領域,對教學目標的全麵、綜合評價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教學內容日益綜合化,既重視基本知識結構的掌握,又注意與現實生活、生產實踐的結合;從強調人文學科到注重自然學科,發展到文理滲透、文理兼通

20世紀上半葉,在教學內容問題上,“新教育”和“進步教育”的理論家們批評傳統教育崇尚書本,脫離實踐,沒有多大用處,最有價值的是現實有用的經驗;新傳統派教育家們則與此相反,強調間接經驗的重要性和人類文化遺產的永恒價值,承認理論的指導性,以致過分誇大了理論的指導意義。到現在,完全脫離實際生活的學科型教學理論,或缺乏理性指導的活動型教學理論已經沒有市場,代之而起的是使教學內容趨於結構化、活動化、綜合化的理論。

在這方麵,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從60年代以來,就致力於開展一場圍繞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重新組織教材和教法的改革運動。認為一門學科的知識不管多麼複雜,最重要的還是它的基本結構,即在各門學科中廣泛起作用的概念、原則和法則的體係。掌握了基本結構就可以容易理解特殊現象;更好地記憶科學知識;在學習上能起到“正遷移”的作用;還可以縮小高深知識與簡單知識之間的間隙。布魯納的這一觀點,既反對傳統的分科教學課程論隻教現成的知識、結論,而不尋求其產生的程序、過程的弊端,又反對現代經驗課程論無視科學知識的係統性和對兒童邏輯思維培養的做法,在科技革命深入發展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