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世紀之交西方教學思想發展的新趨勢(3 / 3)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教學目標強調學生智力、能力、創造力和個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現代啟發式教學方法。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倡導“發現教學法”,主張由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一定問題,依據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研究、探索和發現相應的原理和結論。這一方法並不要求學生創造科學成果,而是讓學生模擬地走科學家已走過的研究道路,去獲得知識。布魯納認為實行發現式教學,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智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發揮潛力;並能使學生學會試探問題的方法;鞏固對知識的記憶。而讚科夫的“發展性”教學方法則特別要求學生注意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留心自己應當怎樣進行學習,探索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會學,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形成適合於自身特點的科學學習方法。

布魯納、讚科夫等人倡導的教學方法,對於克服注入式教學的弊端,實行啟發式教學,有一定作用,但發現法並不是唯一的教學方法。它雖然在挖掘學生的智慧潛力、使外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移,使學生在“發現”的方法和自學的方法這一方麵有顯著作用,但是費時較多。如果不注意係統科學知識的接受,就不能保證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從而使學生智能發展的目的落空,並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

作為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掌握知識經驗的另一種基本形式的教學方法——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近年來又受到人們的注意。有意義的接受法在幫助學生接受係統知識和技能方麵較為有效,但如果不把學生看作學習主體,那就會壓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到目前,發現法和接受法各有長短、互為存在條件,在某些方麵、某種狀態下這兩種情況往往可以相互補充。因此,“發現法”的倡導者布魯納本人也承認,一個學生不可能隻憑發現法學習,正像一個發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發明創造一樣。發現學習並不排斥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以及各種形式的練習。“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的倡導者奧蘇伯爾也沒有否定發現法,不過他強調的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罷了。由此看來,發現法與接受法均存在於個體的認知活動之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一點,已為人們逐漸認同。

五、教學技術日益現代化,既注意改進傳統的課堂教學技術,又開拓電化教學等新的教學技術領域

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適應,本世紀以來,西方各國的教學技術也進行了重大改革,實現了教學技術的現代化。即在教學過程中,逐步使用幻燈、唱片、影片、錄音帶、錄像帶、程序片等電教教材,對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從而把以黑板、粉筆、掛圖、模型、教科書為主的手工業性質的教學技術,改造成為機械化、電氣化的高效率的教學技術。

而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技術的出現,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信息資料的處理技術的形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對當代教學更是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教學設備已出現普及的趨勢。例如,美國70年代末,安裝計算機的學校隻有20%,到1983年已上升為80%。未來幾年,信息與通訊技術的重大進步必將加速這種變化。這表現在:(1)電視與無線電傳輸的數字化意味著傳播頻道將成倍的增加。(2)用於數據與媒介傳輸的設備仍將繼續加速發展。這意味著電腦、電視、電話、光盤和攝像機將成為一體化的設施,並將成為人們的日常用品。(3)數據處理的軟、硬件會變得更便宜,更好使用。個人和社會的工作方法將更多地利用信息技術。(4)多媒體將成為信息處理的普通方式。不久,每個人在工作崗位、學校、娛樂場所、家裏都將應用聲音、圖像、文字一體化的工作、學習方式。(5)各種科研機構、遠距離學習機構、教學輔助機構和教材的生產廠家、軟硬件生產者以及通訊公司之間的合作的增加,都將使學習環境、教學材料、教學技術及其他學習支持服務更加迅捷,更加方便,更加全麵。

現代教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這是教育繼由家族的身教言傳到專職教師的口耳相授、采用文字書寫、普遍使用教科書之後的第四次更大的教育“技術革命”。它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各類知識、信息和技能,實現深入的學習。它強化了形聲教學效果,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具體化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它擴大了教育規模,加速了由傳統的以“教”為中心向“主動性學習”的變革,促進了教育的普及。上課不再與教室、黑板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隻要有電視機、計算機和一些電器教學工具,甚至在一個小家庭裏,都可以成為上學的教室和小小的學習、討論、實驗的中心,促使了個別化教學形式的發展,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西方教學思想發展的曆史向我們揭示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流派的教學思想,其間雖有本質和非本質的不同,但在這些不同之外,確實還存在著一些時無古今、地無東西、而帶有普遍性、一般性的規律。毋庸置疑的是,如果能夠曆史地、辯證地對這些教學思想及其規律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定會有益於我們以馬列主義理論為指導,為著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而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促進教學工作的科學化,開創教學改革的新局麵,使我們的教育更繁榮,國家更昌盛。

(原載《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