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才能達到“以學為政”的目的呢?劉古愚認為:第一,“以學為政”的教育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教育,而應是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的教育,應該是有利於平等自由的民主政治形成的教育。他指出,天在變,地在變,物在變,人在變,政不能不變,“文治之學不能不變也”。“平等自由,人自治而君無權,則專製愚民者敗,孔子所以以學繼政也”。第二,要教育學生和國民“曆恥、習勤、求實、觀時、廣識、樂群”。劉古愚認為,這六個方麵不僅是官民應有的道德品格,也是他們應有的政治素質。中國士人不求實,尚虛學,又與不知恥、懶惰、孤陋寡聞、見識短淺、人心渙散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因此他認為,救中國政治之衰不僅要使國民力求實學,而且要使他們知道國家喪權受欺的恥辱,立誌為雪洗恥辱而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使他們了解世界各國興衰本末,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團結一致共禦外敵,共同富國強國。他指出:“學以為政,非悉五大洲之政事、文章、人情、物產,亦何以為學?”第三,使政教合一。他指出,人心渙散是中國一大禍害。它使為政者隻顧爭名奪利,嫉賢妒能,不顧國家存亡興衰;使官民不能結成親密關係。人心渙散又表現在“官師政教分途而仕學不相謀”。這又導致“教化不行而以刑法脅民,人才不興而以胥吏任事,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百事廢弛,治日少而亂日多”。如果“變官為師,變政為教,變農、工、商、賈為弟子,變士為吏、兵”,使“某學出於某官”,官以其職教人,就可使官民一心,政通人和,也可蕩滌虛學,使中國之學變為實用之學。
劉古愚重視教育的政治價值,但又不是孤立地強調“以學為政”以提高官吏管理政治活動、國民參與政治活動的知識、能力和品德的,而總是和以學致富,提高官吏管理經濟活動、國民參與經濟活動、發展生產力的知識、能力和品德聯係起來闡明教育的政治價值的。這也是劉古愚教育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點。
三、教育的經濟、科學價值:以學致富,國民富強
教育同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經濟發展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及其他條件,也對教育發展提出了質量、數量和結構上的要求。教育為經濟發展培養了具有一定知識經驗的勞動者。古代社會生產力低,從事生產勞動不需要多少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提供的物質條件也不允許有更多的人離開生產勞動過程而從事教育活動。在學校出現之前,全社會所有的人對生產知識、經驗的掌握都是在生產勞動及生活過程中進行的。學校出現之後,勞動者的勞動經驗知識還是從生產勞動過程中獲得,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已經和生產勞動過程相分離,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容。不過這時學校教育還隻是以少數統治者的子女為對象的。學校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傳授統治術,培養統治人才和傳授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學校教育的經濟、科學功能和價值是不明顯的,甚至沒有。古代教育家重視教育的價值就是重視教育的政治、倫理、文化價值,科技的發展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且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顯示出教育為生產力、經濟和科技發展服務,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現代教育不僅仍有重要的政治職能和價值,而且也具有了明顯的、重要的經濟、科學功能和價值。但這在近代僅是一種若明若暗的發展趨勢。在近代能洞察到這種趨勢不容易,身體力行順應這種趨勢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劉古愚不僅看到和順應了教育和時代發展的這種趨勢,而且從理論的高度闡明了充分發揮教育的經濟、科技功能,重視教育的經濟、科技價值的重要意義。
對教育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研究古來有之。孔子的庶、富、教是我國古代教育家對這一關係的簡練概括。懂得這個道理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人們首先必須滿足吃、穿、住、行,然後才能從事教育活動。但這個概括隻說明了人口、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先後順序,並沒有全麵說明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係。這一概括僅僅說明了先經濟後教育,經濟發展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並沒有闡明教育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劉古愚對這一關係的認識大有辯證法的味道。他指出:“社倉,養也;社學,教也。社倉,社學相表裏”。這一概括既表明了經濟對教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了教育對經濟的重要作用,即表明了教育和經濟的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的內在聯係。這比孔子對這一關係的認識進了一大步,對我們今天認識教育與經濟的關係也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
教育對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麵,劉古愚是從教育在工業、農業和商業發展中的作用來說明教育的經濟和科學價值的。他指出,中國人口日益增多,但土地不會增加,相對日漸減少的土地要養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川地的收成就要成倍增加。要使土地增加收成就必須興修水利,擴大灌溉,改良土壤,增施糞肥,這就必須興辦鄉村教育,使農民學習掌握這些知識。他指出,機器不用人力,能製造精巧的產品,分化堅硬的金石。利用機器取火於太陽煉金,可省炭薪。以電代燭,可省膏油。外國人用機器生產產品,精致價廉,我國的手工業生產則事倍功半,如此下去“不及十年百工皆困”。中國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大力發展工業,就必須使教育為其服務,為其培養人才。他認為,商業是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重要活動。當今世界軍事之爭,經濟之爭,也是商業之爭,市場之爭。“西人合五洲之物以謀盈虛,萃一國之精神以謀生計,公司以合其勢,講會以集其謀,教徒、偵探以開其先,兵士擁護以固其後。故今日中外通商,名為合好,實曰戰爭。貨物其軍器也,市埠其戰場也。”“市易即交鋒之事。彼商皆學,故為素練之師;我商不學則將群兒之戲也。以群兒之戲,遇練之師,勝負之數不待智者而知矣。”中國要富裕強大,就要大力發展商業,爭勝於市場;也要大力發展商業教育,培養大批商業人才。盡管劉古愚的這些認識未必完全妥當,但他重視農業教育、工商實業教育和科學技術知識教育,重視教育的經濟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思想已清楚可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