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1 / 3)

張安民

在三十多年前,陶行知逝世的時候,海內域外,廣泛地進行了悼念。各行各業的人們都以各種方式寄托著自己的哀思,足見陶先生在人們心目中影響之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陶先生頂風險、戰惡浪,為人民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尤其他那百折不撓、堅持前進、走向革命的精神,更令人欽佩!由於他是杜威的學生,在教育理論上,受杜威的影響較深,因此多年來,對陶先生教育思想的評價,存在不少分歧。如何看待這些分歧,怎樣正確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並拋棄其錯誤、吸取其精華,為當前的教改服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陶先生出身於貧農家庭,青少年時期,一直在平民環境中生活。艱苦的生活,鍛煉了他的堅強性格。他雖然上過教會中學,後來留學美國,獲得兩個碩士學位,又是杜威的得意門生,但他並沒有選擇走上“禦用學者”,“高等華人”的道路,也不作自由主義的學者,而依然回到平民的隊伍中,為平民服務。他曾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我本來是一個中國的平民,無奈幾十年的學校生活。漸漸把我向外國的貴族的方向轉移,學校生活對於我的修養固有不可磨滅的益處,但是這種外國的貴族的風尚卻是很大的缺點。好在我的中國性、平民性是很豐富的;我的同事都說我是一個‘最中國的’留學生。經過一番覺悟,‘我就像黃河決了堤,向那中國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來了’。他回國後在南京高師任教時,就辦了暑期學校,發動留校學生對附近的平民進行識字教學,自己也接近平民,經常與車夫、小販交談,並教他們識字。以後他更致力於平民教育,發起平民教育運動。除組織平民教育促進會外,帶著自己編寫的《平民識字課本》,到店裏、家裏、旅館裏、廟裏、清真庵裏、監獄裏、尼姑庵裏、濟良所裏去推行平民教育。要叫黑暗的地方大放光明。他足跡所到之處,就是平民教育普及之處。在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蔣夢麟的家裏,他教門房李白華認字,李又回去教老媽、丈夫認字。在蒙古包裏,他講五族一家的精神,推動蒙古平民教育。在陶先生的努力推動下,平民教育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發展很快,如張家口五天就成立了二百多個平民讀書處。陶先生為推行平民教育,不辭勞苦,樂在其中。他給一位小朋友的信上說:‘我現在最小的學生是四歲,最老的學生是六十六歲。他們都是我的學生,也都是我的老師。他們教我!我教他們,別有興味。我現在的老師和學生北至蒙古,南至南洋群島,西至德國,東至美洲都有。

陶先生為什麼如此熱心平民教育呢?他說:“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叫種種人受平民化。一方麵我們要打通層層疊疊的橫階級、如貧富、貴賤、老爺小姐、太太丫頭等等素來是不通聲氣的,我們要把他們溝通。又一方麵我們要把深溝堅壘的縱階級打通。縱階級的最著名的是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江南江北,浙東浙西,男男女女等等都有惡魔把他們分得太嚴。這種此疆彼界也非打通不可。”為了溝通橫縱階級,所以他說:“我要用四通八達的教育來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他深信:“平民教育一來,這四通八達的社會不久要降臨了。”所以他認為:生在此時的使命,就是要用“全部精神來挽回國家厄運並創造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社會與後代。”

在舊中國,民族壓迫與封建壓迫給於中國人民的災難中,包括著民族文化的災難,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盲。陶先生作為一個教育家,教車夫、小販、工人、農民識字,撥亮他們的眼睛,為廣大平民服務,是應當受到尊敬的。“五四”以後,知識分子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陶先生作為一個大學教授,能夠眼睛向下,到一般學者不願到的地方去,與勞動者談心、交友,也是應當尊敬的。但是在三座大山壓頂的舊中國,他想通過平民教育來挽救厄運,是不可能的,他想通過平民教育來打通貧富階級,是違背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和國家學說的;至於說用平民教育來溝通此疆彼界,則更是一種空想,所以他日夜操勞,到處奔波的四通八達的教育,總是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推行平民教育失敗以後,陶先生並不氣餒,他依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拚命尋找中國教育的生路。他在實踐中認識到中國有三萬萬四十萬農民,他們衣不裹體,食不飽腹,又沒文化,在饑餓與死亡線上掙紮。因此,他認為新的使命是要向農民“燒心香”,於是決心搞鄉村教育。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中國鄉村教育宣言書》、《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和《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中,基本反映了陶先生這個時期的教育思想。我們將其中的三段文字摘錄在這裏:

“本社的鄉村教育政策是要鄉村學校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我們主張由鄉村實際生活產生鄉村中心學校,由鄉村中心學校產生鄉村師範。鄉村師範之主旨在造就有農夫身手,科學頭腦,改造社會精神的教師……今後主要使命之一即在勵行鄉村教育政策為三萬萬四十萬農民服務。我們已經下了決心要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誌,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

“活的鄉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長五穀。他要叫農民自主、自治、自衛。他要叫鄉村變為西天樂園,村民都變為快活的神仙……叫中國一個個的鄉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來造成中華民國的傳大的新生命。”

“好的鄉村教師……他足跡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學校氣象生動,二年能使社會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學農業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材,廢人生利。”

從以上文字來看,陶先生按照他的教育思想,為中國廣闊的農村繪出了一副美麗的彩圖。

陶先生為了實現他的宏願,與友人合作,於1927年3月15日在炮火聲中開辦了南京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即曉莊師範。在開學通知單上寫著:“農夫在炮中要種田,與農夫同甘苦的學校,也不能為戰事而停止招考與開學。”在開學盛典會上陶校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他說:“我們的校舍,上麵蓋的蘭天,下麵踏的是大地,我們的精神一樣要充溢於天地間。”曉莊師範開辦不到一個月,蔣介石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在白色恐怖下,曉莊經濟來源斷絕,四周土匪司機搗亂,但是,在陶校長主持下的曉莊師範,壞人嚇不倒,炮火轟不散。陶先生帶領師生,用自己的雙手建設校園,蓋起了大禮堂、圖書館。把禮堂題名為“@宮”,把圖書館題名為“書呆子莫來館。”以顯鄉村教育的特色。陶先生還編了《自立歌》以勉勵大家:“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曉莊師範除校本部外,還有三所中心小學,作為實習以及培養小學教師、校長的場所。後來由於師範生的增加,又在吉祥庵、萬壽、蟠龍山、神策門、黑墨營等地建立了鄉村小學。另外,還辦了鄉村幼稚園、鄉村醫院、民眾學校、中心茶園、曉莊劇社,並建立了聯村自衛團等。曉莊師範的師生還參加了農民協會,與土匪豪紳進行鬥爭,作為組織教育的實例。1930年曉莊中心學校的學生準備到棲霞山旅遊,采集標本,要求免費乘火車,進行了一場英勇的鬥爭,鬥爭勝利後,陶先生寫了一首詩鼓勵大家:“生來不自由,生來要自由,誰是革命者,首推小朋友。”同年4月8日蔣介石命令教育部停辦“曉莊”,4月11日即派一個團的兵力,荷槍實彈的開到曉莊,封鎖了曉莊師範。陶先生也以“勾結叛逆”的莫須有罪狀,再次遭到通緝,逃亡日本。他想通過教育改造鄉村,造成中華民國新生命的願望,在蔣介石的武力逼迫與政治迫害下遭到失敗。這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不推翻三座大山,想以教育救國,是斷然不成的。

陶先生試圖通過鄉村教育,造成中華民國新生命的願望雖然失敗,但他辦的曉莊師範,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是教學活動上,都是對舊教育的巨大衝擊,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創舉。他不僅使教育與生產活動相結合,而且與政治鬥爭也密切相聯係。他在《曉莊三周年敬告同誌書上》說:“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就沒有曉莊‘。又說:有了愛便不得不去找路線、尋方法、造工具,使這種愛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它的使命。流露的時候遇著阻力便不得不奮鬥——與土豪劣紳奮鬥,與外力壓迫奮鬥,與傳統教育奮鬥,與農人封建思想奮鬥,與自己帶來的偽知識奮鬥。’陶先生這時雖然還沒有跳出教育救國的框子,但作為一個教育家來說,不能不承認他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曉莊師範被封鎖以後,陶先生以百折不撓的精神,1932年11月1日又在上海大場地區開辦了“山海工學團”推行普及教育運動。

什麼叫工學團?按照陶先生的解釋:“工是工作;學是科學,團是團體。說得清楚些是: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說得更清楚些是:以大眾的工作養活大眾的生命;以大眾的科學明了大眾的生命;以大眾的團體的力量保護大眾的生命。工學團是一個小工廠,一個小學校,一個小社會。在這裏麵包含著生產的意義,長進的意義,平等互利自衛衛人的意義。它是將工廠、學校、社會打成一片,產生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新細胞。陶先生辦的工學團是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以及把普及教育與技術教育結合起來的教育形式。這種形式,群眾容易接受,也容易推廣,不到一年時間,在紅廟沈家樓等地都設立了工學團,學生很快增加到三百多人。由於工學團的學生不斷增加,就發生了經濟上的困難。陶先生本著‘大眾滴了汗大眾得吃飯,大眾的事大眾幹’的精神,向銀行貸款,組織了生產合作社,在石角墳組織了養雞工學團,搖襪工學團,在沈家樓組織了棉花工學團,織布工學團,解決了經濟困難的問題。為了改進農業,陶先生還為棉花工學團捐了籽種,‘條播機’‘打稻機’,替養魚工學團捐了兩台‘抽水機’並耐心的教給農友們怎樣使用,深得農友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