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斌
蔡元培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在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激勵下,他從“教育救國”的基本方向出發,積極從事於祖國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不斷改革、反複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新的教育方針、方法和規章製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思想理論體係,而美育思想就是蔡元培教育思想體係中一個很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絕大多數人尚不知美育為何物的20世紀初葉的中國,除了王國維先生首倡美育外,蔡元培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美育倡導者。他倡導美育,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對西方和我國古代美學思想史、教育思想史以及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進行了一番研究,作了一定的理論準備之後才這麼做的。他著文立說,闡述美育理論;他大聲疾呼,敦請文化教育界和全社會對美育的承認和重視,堅決主張美育應該成為國民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之一;他熱情洋溢,滿懷希望地為我國繪製實施美育的藍圖;他身體力行,躬親實踐,參與組織和發起各種藝術研究組織,創辦藝術學校,熱心幫助、鼓勵和扶持藝術人才。他一生重視美育,積極提倡美育,努力實踐美育。這種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不畏困難和挫折而勇於進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本文擬對蔡元培的美育主張作一探討,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和全麵掌握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精髓。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在繼承中國古代的美育傳統和西方近代美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的美育思想是中西美育思想的結晶,是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的深刻體現。這主要表現在:他把美育與培養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結合起來,與反對宗教迷信結合起來,與新文化運動提倡的民主和科學結合起來。
一、美育應該成為國民教育方針的一項重要內容
蔡元培倡導美育,並主張將美育列為國民教育方針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對西方美學思想的汲取和中國古代美育傳統的繼承外,也是與民國成立後要求培養健全而合格的共和國民的時代要求相一致的,是時代精神的深刻體現。
早在民國成立之初,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教育總長後,就立即著手對清末遺留的封建主義教育製度進行改革。他堅持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集中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主義的教育宗旨,尤其是“忠君”、“尊孔”這兩項內容。他明確指出,在共和時代,“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對於‘尚公、尚武、尚實’另外三項內容,蔡元培作了適合時代和資產階級革命利益的解釋。他說:‘尚武,即軍國民主義也;尚實,即實利主義也;尚武,與吾所謂公民道德,其範圍不免有廣狹之異,而要為同意。’在批判和進行新的解釋的基礎上,蔡元培係統地提出國民教育宗旨的基本內容有5個方麵,這就是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把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他認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都屬於現象世界之事,是隸屬於政治的教育。而人生的目的在於從現象世界進入絕對、自由的超軼於政治的實體世界(即理念世界)。因此,也就必然有超軼於政治的教育。蔡元培認為,超軼於政治的教育有兩種: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世界觀教育,在蔡元培看來,即‘實體觀念之教育’。要進行世界觀教育,絕不能用抽象的枯燥簡單的說教,而必須通過情感活動的陶冶作用才能達到。這種能對人產生陶冶作用的教育就是美感教育。蔡元培認為,美感是聯係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橋梁;美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的唯一途徑。美育之所以能承擔起世界觀教育的任務,就是由美所具有的普遍性和超脫性的特點所致。這不難看出蔡元培受康德美學思想影響的痕跡,也可發現,他的美育觀點所帶有的曆史唯心主義的缺陷。
在近現代中國,蔡元培之所以受人景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夠勇於糾正自己的錯誤,能夠與時俱進,能夠把他的思想與中國當時的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力爭使自己的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前進起到推動作用而不是相反。麵對辛亥革命失敗後北洋軍閥在教育界的倒行逆施,蔡元培堅持他的對封建複古主義的教育徹底揭露和批判的態度,更加旗幟鮮明地抨擊教育界的尊孔複古逆流,放棄了他的不切實際的世界觀教育的主張,為倡導建立和製定服務於資產階級利益的教育製度和教育方針而不斷探索,為培養全麵和諧發展的共和國民而努力。1922年,蔡元培在一次演講中,把民國新教育方針歸納為兩句話:“(一)養成健全的人格;(二)發展共和的精神”。他認為,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它們是“一樣重要,不可放鬆一項的。”他指出:“從前將美育包在德育裏的,之所以要把美育從德育裏分出來,是因為晚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因此,蔡元培極力主張美育應該成為而且必須成為國民教育方針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始終主張“以美育代宗教”。民國成立後,蔡元培的美育主張在民國正式頒布的教育宗旨中得到了反映。但由於革命的勝利成果迅速被袁世凱之流所竊取,他們在政治上大肆進行複辟倒退,在文化教育上鼓吹尊孔讀經,一時間,“定孔教為國教”,“恢複祀孔典禮”之類的叫嚷甚囂塵上,儼然形成了一定的聲勢。麵對民國教育宗旨及其美育主張已成為一紙空文的現實,麵對文化教育界的種種倒行逆施,蔡元培毫不氣餒,他繼續大力提倡美育,不斷對教育界的各種逆流進行揭露和批判。他堅決主張廢除已被民國臨時政府廢除過但又被袁世凱之流複活的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宗旨。對“定孔教為國教”一類的叫囂,蔡元培也給予尖銳的諷刺和抨擊。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後,蔡元培把他的美育主張和當時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宗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反對尊孔複古的現實鬥爭結合起來,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以美育代宗教”,從而使他的美育思想更具有針對性和戰鬥性。蔡元培認為:“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構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為三種:一曰知識;二曰意誌;三曰感情’。初民未開化時代,腦力簡單,對於自然與世界萬物,認為不可思議,但又無從解釋,‘於是有宗教家勉強解答之,其他各種現象,亦皆以神道為惟一之理由’。蔡元培認為,這就是‘知識作用之附麗於宗教者也’。另外,人一出生就有生存之欲望,由生存之欲望必然會發生一種利己之心。起初人們以為非損人不能利己,所以就常常有恃強淩弱、掠奪攫取之事發生。以後人們又意識到利人也必不可少,於是就有宗教家提倡利他主義。蔡元培認為,這是‘意誌作用附麗於宗教’。此外,如跳舞、唱歌,雖野蠻人亦皆樂此不疲。人們對於居室的注意、雕刻、圖畫的愛好,都可看出人皆俱有的愛美之心。宗教家就利用這些作為引誘人信仰宗教的手段。蔡元培指出,‘未開化人之美術,無一不與宗教相關聯。此又感情作用之附麗於宗教者也’。蔡元培對宗教產生原因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原則上符合宗教是蒙昧時代的產物的唯物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