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民
龔自珍,又名鞏祚,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於清乾隆五十七(1792)年,死於道光二十一(1841)年。他一生處在清王朝日趨沒落,瀕臨滅亡之時。
在清王朝政治衰敗、內火橫起、處患迭至、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形勢下,龔自珍揮灑筆墨,一方麵用激揚的文字呼喚人民覺醒;一方麵用辛辣的文字揭露封建統治的衰敗,成為清末的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張、學術思想以及人才觀點,不僅對當時知識分子震動很大,而且對教育改革有深遠的影響。龔自珍作為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驅代表,是當之無愧的。
龔自珍的政治主張對教育改革的影響
龔自珍出身於三代仕宦家庭。在人生的起點上,他仍照前例,沿著先輩們的足跡,走讀書、做官的老路。然而,事不隨人所願,他多次考試落第,直到38歲時,參加第六次應試,才好不容易取了個進士出身。但由於官場的排擠,受到朝廷冷遇,其官最高也隻做到禮部主事的職位。
龔自珍盡管在個人仕途上走了一條非常艱難坎坷的道路,但畢竟取得了周旋官場的資格。他在官場目睹那些黑暗枉法、爾虞我詐的種種現象,便愈來愈積怨於整個世俗。又由於他通古辨今、造詣深厚的學識,以及不隨俗流、坦蕩直率的性格,因而使用憤激辛辣的詩文,指陳時弊,譏諷朝政,論說世運,呼喚光明,大膽揭露了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形勢,並且提醒統治者“奈之何不思更法?”
龔自珍對於中國近代史的貢獻,主要在於他的社會批判思想,提出政治上的“更法”主張。可以說,龔自珍的社會批判思想,達到了同輩知識分子可能達到的高度。如果說18世紀中葉,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把康乾盛世的清王朝描繪成“如今外麵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盡上來了”的話,那麼,過了七八十年這個清王朝封建統治在龔自珍的筆下,完全變成了一個“四海皆秋”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衰世。他尖銳地指出:“自乾隆末年以來,官吏士民,狼艱狽蹷,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飧菸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這種現象,“大官非不憂,主上非不諮”,但又如之奈何呢?“不久乎開捐例、加賦、加鹽價之議”。龔自珍指出:這猶如“割臀以肥腦,自自肉”。政府如此腐敗,必然引起農民反抗。龔自珍又從白蓮教、天理會的刀光劍影中,看到了封建宮殿之將傾。在《尊隱》一文中,他認為封建統治如“日之將夕,悲風驟至,人思燈燭,慘慘目光”,已經到了窮途末路。而另一種力量卻噴薄而起,越來越旺。龔自珍在這裏把農民起義的力量代稱為“山民”;把清王朝封建統治代稱為“京師”。他對這兩種勢力作了比較,認為:“京師如鼠壤,則山中壁壘堅矣”,即是說封建統治階級像地老鼠一樣,洞已打到了壁壘堅硬之處,再也打不下去了,所以“京師之日短,山民之日長矣”。人們一到這兩個地方,馬上就會看到京師“風惡、水泉惡、塵霾惡”;而山中“泊然而和,洌然而清矣”。京師“人攘臂失度,如蠅虻”,而山中“戒而相與,修嫻靡矣”;京師“朝士寡助失親”,而山中“一嘯百吟,一呻百問疾矣”。京師“徨徨商去留”,而山中“歲月定矣”。這兩種景象的明顯對比,使京師的祖宗不得不發出悲歎!“我無餘榮焉,我以汝為殿矣。”就是說,我再沒有什麼榮耀的指望了,我斷定你們是華貴的最後一代;同時,山民之神也發出了感慨:“我無餘怒焉,我以汝為殿矣。”就是說,我再沒什麼憤怒了,我斷定你們是受苦的最後一代。當統治階級正在寂若死灰,燈燭無光,醉生夢死,鼾睡不醒時,山中之民,則“有大音聲起,天地為之鍾鼓,神人為之波濤矣”。在這裏龔自珍大膽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熱情地呼喚未來,迎接曙光。他指出封建統治已是日近黃昏,悲風慘烈,到處充滿著一派暮氣;而新的勢力如日之初升,噴薄而起,光照人間,到處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他在《己亥雜詩》中,還進一步揭露了清王朝宮殿已經到了頃刻即倒的地步。
在清末大興文字獄、動輒得咎的環境下,龔自珍采用巧妙的手法,想通過驚世駭俗的詩文,把封建統治者從沉睡中警醒過來,使他們明白不能再照老樣子統治下去了。要想起死回生,就必須實行“更法”。
“更法”,就是要改變現實政治製度。為了消除疑慮,減少改革的阻力,增強克服困難的力量,必須總結曆史經驗教訓。所以,龔自珍的大量著作,都是研究曆史,以曆史上的改革作為先導。他主張“仿古法以行之,以救今日束縛之病”。他從曆史上論證了改革的必然趨勢。他說:“夏之既夷,豫假夫商之所以興,夏不假六百年矣乎?商之既夷,豫假夫周之所以興,夏不假八百年矣乎?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億萬年不夷之道”,並指出:“抑思我祖所以興,豈非革前代之敗耶,前代之興又非革前代之敗耶。”龔自珍從曆史的發展演變中,論證了“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而且警告當朝統治者“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龔自珍主張改革法製,“刪棄文法,捐除科條,裁損吏議,親總其大綱大紀,以進退一世,又命大臣以所當為,端群臣以所當從。”並認為這是“萬世屹立不敗之謀”。可見,龔自珍對當朝皇帝還是寄有希望的,希望他振作起來,實行改革,並告訴統治者,要改革法製,僅靠皇帝一個人是不行的,還要有人才。他說:“自珍少讀曆代史書及國朝掌故,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所恃者,人材必不絕於世而已”。龔自珍在政治上的“更法”主張,尤其“更法”要靠“人才”的思想,對後來的教育改革很有影響。因為教育改革總是以政治更法為前提的,而政治上的改革,總是要有堅持改革的人才。所以,中國近代的教育家,在描述教育改革時,無不推崇龔自珍的“更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