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十分注意學生言與行的一致。顏回能專心習“道”,即使生活很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別人都“不堪其憂”,但顏回依然“不改其樂”,(《論語·雍也》)不以為苦。顏回還能“不遷怒”,不二次犯同樣的過失,因此,受到了孔子的表揚。相反,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宰予,卻往往言不符行,連大白天也睡大覺,使得孔子大失所望,以至於很有感慨地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宰予的言行不一,改變了孔子對人的看法,可見“行”在孔子眼裏的重要了。
孔子的另一個以孝出名的弟子曾參,在道德踐履方麵的表現也是出名的,他每天都要用三件事來檢查自己。第一件是替別人籌劃事情是否盡到了自己的忠誠?第二件是和朋友交往守信用嗎?第三件是傳授下來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沒有?(《論語·學而》)他奉守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道德準則,終生不懈。當他臨終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地囑咐他的學生,讓他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並沒有什麼毀傷,這才了卻了他的心願。(《論語·泰伯》)
在對待一般的問題上是如此,在重大的政治節操問題上,更應當如此。在生死攸關的嚴重關頭,決不能背離自己的操守,苟且偷生。即使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也當在所不辭。宋末的抗元英雄文天祥,正是在儒家傳統的道德精神的撫育感召下,成全了他的民族大節的。文天祥抗元失敗後,在敵人麵前,寧死不屈,大義凜然。他死之後,人們在他的衣帶裏發現這樣的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見無愧。”文天祥是學行一致、言行一致的古代道德修養的典範。文天祥恪遵傳統道德信條,公而忘私,舍己為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千千萬萬的英雄人物,使他們鼓舞,使他們精神振奮,使他們為著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嘔心瀝血。
道德品質表現為人的一種素行,它與事業的成敗無直接的關係。抱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雖然北伐中原並沒有成功,但他矢誌北伐,言行如一,堅貞不渝的高風亮節,仍然博得了後人的敬仰。他的嘉言懿行是長期的傳統道德思想哺育的結果。
言與行的一致是古人在道德教育方麵的起碼要求,也是古代道德教育的一個特點。
古人如何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呢?作為古代“教人之法”的《大學》一開頭就說“明明德”,要把“明德”明白告曉於人。《學記》說:“人不學,不知道”。即要讓人學習道德知識。古人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不外是知識教育與實際鍛煉兩種途徑。
用“格言至論”進行道德思想教育,是一種重要方法。“格言至論”,是指可以當作人的行動準則的言論。教育者要求兒童牢記這些言論,以期達到指導他的行為的目的。“格言至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按照朱熹在《小學》一書裏所輯錄的資料,略加區分,就有“家訓”、“戒子書”、“座右銘”、“童蒙訓”等等,後來的教育家們為兒童編寫的三四言的格言韻書,也頗不少。這些“格言至論”一類的讀物,從多方麵給兒童以道德思想,讓他們牢記於心,見諸行動。如諸葛武侯的《戒子書》裏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諸葛亮告誡他的兒子為學和做人的方法,成為千古格言,對道德教育作用很大。
再如明人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用對仗的語句,寫出了他“治家”要領。如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這些生活箴言告訴人們一個普通家庭應該奉行的生活原則。
影響較大,傳播較廣的是清代人李毓秀用三言韻語編寫的《弟子規》。這個小冊子實際上是以孔子的“孝弟”、“謹信”、“愛眾”、“親仁”為綱,分類闡明了封建道德的基本要求。用作兒童的行為規範的。如其中有關遷善改過的幾句話:“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當兒童熟記了這些語言並逐步理解其中的意思之後,這些“先入之言”,就能夠逐漸發揮作用,從而在他們的行為上表現出來。
用“格言至論”進行道德思想教育,是一種傳統經驗。這種辦法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也不無啟發和借鑒的意義。
另一種是通過“日記故事”的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古人並沒有把教育的方法局限在隻讓兒童熟記某些道德條目上麵,他們還通過古今人物的模範事例來啟發感化兒童。采用這種方法的理由,依照《呂氏童蒙訓》說,那就是因為“今日記一事,明日記一事,久則自然貫穿;今日辯一理,明日辯一理,久則自然浹洽(心與理相合)。”學習是一個過程,要有一定時間的積累,決不可能在短期內或者在偶然的工夫中所能奏效。這是一種實際事例的教育,運用逐漸的辦法,使學生的思想經常受到懿行善事的熏陶,日子久了,自然就會在學生的思想上收到一種預期的效果。他們所挑選的事例,自屬於符合封建道德要求的東西。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之類。但它作為一種實際教育、作為一種道德教育的方法,還是有價值的。即使就內容方麵講,除了一些具有封建性道德的東西之外,也還有著不少發人深省、頗有教益的故事。如《鐵杵磨針》這個故事說:“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一老嫗,磨鐵杵。白問:‘將欲何用?’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還卒業”。再如《神色不異》這個故事說:“劉寬,溫仁恕愛,雖在倉卒,未嚐疾言遽色。桓帝朝為廷尉。夫人欲試寬,令恚,乃俟當朝會時,裝嚴已訖,使侍婢捧肉羹,翻汙朝衣。寬神色不異,乃徐言曰:‘羹爛汝手乎?’”《鐵杵磨針》啟發人們:隻有刻苦學習,才能有所成功。學習貴在有恒。《神色不異》則教育人們要養成寬以待人的品德。兩個故事,都給人以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