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國古代的道德教育(3 / 3)

宋元以來,《日記故事》這類書籍,種類數量都有所增加,廣泛流行,在道德知識思想的傳播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日記故事”,通過故事新形式,載進了前人的“嘉言”、“懿行”。它的特點是具體生動,明白易懂,可以雅俗共賞。不僅可以使讀者“漸知文義”,並且能夠啟發他們的“效法之心”。這種方法曾經受到了前人的普遍的重視。兒童是喜歡聽故事和讀故事書的,適應兒童的心理,編寫適合於需要的古今故事讀物,對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實在是不容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

道德品質的形成,除了思想認識上的教育提高之外,還須要有個與之相適應的長期實際鍛煉的工夫。孔子講求“修德”,孟子也要求“養氣”。“修”是治的意思,“養”是長的意思。現在一般說“修養”,意思指的是對思想道德的實際鍛煉和提高。這種修養鍛煉的方法,是古人提高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

古代道德教育的實施,分作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在大學裏主要是學道理的,即所謂“窮理”。在小學裏則側重在做“事”。朱熹說:“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小學·原序》)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幼年時代就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道德習慣。其對兒童的具體要求在《童蒙須知》和《程董學則》等條例性的指示中規定得很清楚。舉凡兒童的儀容、舉止、飲食、衣著、禮貌、接物等方麵,都有詳細的規定。要求兒童熟記並能身體力行。朱熹在肯定這種做法時說:“道不遠人,理不外是。”他認為隻要讓兒童依照這些規定去做,就能達到“入孝、出悌、謹信,群居終日,德進業修”的地步,就不會沾染上那種“暴慢放肆”的習氣,就會使他們成為一個有一定道德修養的人,然後再去進一步的深造。依據古人的經驗,在道德品質的教育上,對於學生應該規定具體的要求,並讓他們認真貫徹執行,這是完全必要的。古人說:“習與性成”、“習慣成自然”,這個意義是非常深刻的。

兒童是否按照所規定的道德條目實行,這是個重要問題,關鍵在於教師的指導和督促。明代的學者和教育家王陽明在他的《教約》中表述得最具體。它指出每天清晨老師先要考查學生的操行活動。考查的內容大體有以下各項:(一)在家裏愛親敬長的心情,懈怠馬虎過沒有?(二)對父母早晚問寒問暖的禮節做到了沒有?(三)在回家來往的路上有沒有不合禮節或放蕩的事情發生?(四)在說話做事上,心術所想有沒有欺妄不正的地方?等等。在這些方麵,要讓兒童“各以實對”。並且要求他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日子久了,就會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合於教者要求的習慣。

除了這種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的道德品質的修養和鍛煉之外,就是自我的修養鍛煉。老師的指導是有限的,而自我的修養和鍛煉,則是畢生的事。自我修養的目的,是要從學習和實際鍛煉中,提高認識,增強道德品質修養,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節度,意境知所操守,成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孟子提出了一個自我修養和鍛煉道德品質的口號,叫做“養吾浩然之氣”。依照他的解釋說,這種“浩然之氣”是“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的,這種“浩然之氣”需要“配義與道”才能把它養成的。文天祥稱這種“浩然之氣”為“正氣”。古人認為有了這種正氣,就能隨時隨地自覺地維護正義,堅持正道,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可見“浩然之氣”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也是古人道德品質修養的理想目標。

關於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大學》裏講到“誠意”,也講到“慎獨”。所謂“誠意”,就是不要自己欺哄自己。所謂“慎獨”,就是要警惕在自己身邊無人的時候,不要幹出不合道義的事情。要像曾子所說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時刻省察自己的言行,隨時注意遷善改過。加強自我修養,是古人提高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方法。自我修養的特點就在於努力促使自身的覺醒,隨時隨地磨礪思想,檢點行為,以期達到個人人格的完善,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

自我修養,自覺提高道德品質的方法是值得稱道的。我們每個革命者,經常用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的道德原則,檢查和鞭策自己,以期達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目的,是完全必要的。

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文明曆史的國家,一向重視“禮”“義”,重視道德,道德教育在學校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積累有極為豐富的有關道德教育的經驗。雖然由於古今時代不同,階級不同,道德教育的目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也各自不異,古代道德內容存留有不少的封建糟粕,等等,但是古人對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視,注意於言與行的一致,以及某些提高道德品質的方法等,對於我們仍然有著借鑒的作用。因此,批判地吸收古代道德教育中對我們有益的東西是完全必要的。

(原載全國教育史研究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