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組織教學的方式,在當時交通不便、消息閉塞的條件下,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第一,傳播了思想、文化,擴大了教育影響。孔子攜同弟子一起周遊列國,不僅向各國君、臣、士大夫竭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且也同當地平民百姓廣泛接觸,如“適衛,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居陳三歲”。(《史記·孔子世家》)從而廣泛地傳播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知識。
第二,學生走向社會,增加了實際經驗。孔子每到一國,十分注意讓學生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並結合各國國情施教。如《論語·子路》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是說,眾多的人口,富足的經濟,發達的教育,三者具備,這個國家就大有希望了。這就是孔子著名的立國的“庶、富、教”思想。
第三,堅定了孔子終生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誌向。孔子周遊列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尋找明君實現其政治理想,結果,“終不能用”,“亦不求仕”。這時,他才進一步看清“道之不行”的真正矛盾,決心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化教育上。
以上所述孔子組織教學的五種方式,這些並非是孤立的,互不相關的。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的不同,運用多種方式,有時側重一種,有時幾種相互並用,收到了突出的教學效果。研究孔子的這一成就,對於今日學校組織教學活動是大有裨益的。
當前,學校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認真貫徹執行黨在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全麵提高教學質量。而全麵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教師組織教學得法是重要的方麵之一。一般說來,首先要組織好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的不同,善於運用集體講授、個別教導和小組漫談等多種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學活動還不能僅僅局限於課堂上,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調查訪問、遊學遊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組織教學的方式。有人認為,教師主要是在課堂上組織教學活動,離開課堂,教師的教學任務就算基本完成了,這是一種錯誤認識。要知道:學科知識隻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而教學內容中所包括的隱性因素,諸如有關智力、能力、意誌、情感等方麵的培養內容,還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活動,還要用生動活潑的方式組織好課堂之外的教學活動;而且,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就包括課內外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這一全過程的活動,並在全過程活動結束時取得顯著效果,這才是一個教師教學任務的徹底完成。這便是孔子組織教學的方式給予我們的點滴啟示。
(原載《陝西師大學報》1994年教育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