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組織教學的方式,不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製,簡便易行。在這種方式中,可以用提問、談話、讀書指導、答疑解惑等具體方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勢利導,步步啟迪,引人入勝。如孔子對兒子鯉的教導,孔子“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論語·季氏》)還有孔子對子路的教導,“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汝……”(《論語·陽貨》)等,就是孔子運用個別教導式的範例。
三、小組漫談式
孔子在組織教學時十分善於運用小組漫談式,而且往往就某一個問題師生一起漫談,各抒己見。如一次,顏淵、季路與孔子在一起,就誌向問題展開了討論。“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還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孔子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先進》)接著,冉有、公西華分別談了自己的誌向和主張。曾皙也談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最後,孔子表態道:我讚同曾皙的主張啊!像這種師徒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地漫談問題,在孔子的教學活動中經常可見。在漫談教學中,孔子總是把自己置於學生之中,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絲毫沒有一點老師的架子,所以,學生便毫無拘束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種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是孔子組織教學的一大優點,很有借鑒意義。
四、定居授課式
所謂定居授課式,是指定居在某一地組織教學的方式。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定居在自己的家鄉闕裏(亦稱闕黨,今山東曲阜城內闕裏街)設學舍講學的。他在青年時,就開始在闕裏辦起了私人學校,附近的居民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門下求學。到了四十多歲,他的學校辦得十分興旺,影響不斷擴大,“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學生遍及於魯、衛、齊、宋、陳、楚等地。後來,“孔子之去魯,凡十四年,而反乎魯。”繼續在家鄉定居講學,直到臨終。
孔子長期定居闕裏辦學,一方麵總結、傳播了魯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麵,如荀子在《儒效》篇中稱讚的那樣:“居於闕黨,闕黨之子弟,罔不必分,有親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充分發揮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使闕裏子弟“反情治性,盡才成德”,從而改變了當地的民風、民俗。
五、遊學式
孔子在35歲左右開始帶領第一批弟子遊曆齊國,師徒同行,隨問隨答。這也是孔子後來組織教學的一種基本方式。
孔子五六十歲時,又帶領弟子奔走於衛、陳、宋、蔡、楚、齊諸國,先後達14年之久。一路上顛沛流離,屢遭險難。“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嚐暴匡人,匡人是遂止孔子。”“適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在陳蔡之間……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史記·孔子世家》)但是,孔子每到一地,都能克服困難,堅持教學。在宋被困,仍“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在陳蔡絕糧,還“講誦弦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的這種教學精神,是值得後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