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談孔子組織教學的五種方式(1 / 3)

栗洪武

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偉大教育家,他在教育領域的貢獻是多方麵的,其中關於組織教學的方式就很值得總結。他組織教學的方式從受教育的人數言,有集體講授式、個別教導式和小組漫談式,以施教地點言有定居授課式和遊學式等,本文試作一簡述。

一、集體講授式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這時,孔子約30歲左右,學問已達到成熟的程度,他自稱“三十而立”。於是,他順應時代的潮流,衝破“學在官府”的桎梏,創辦私學,聚徒講授。孔子的學校是長年開辦的。初開始,他的學生還不是很多的。“孔子年四十二歲……定公立。陽虎因囚桓子,與盟而釋之。陽虎由些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史記·孔子世家》)按這一說法,孔子從這時起,開始用他自己編選的《詩》、《書》、《禮》、《樂》和新增寫的《易》、《春秋》作為教科書,教授自遠方來魯的眾多弟子。那麼,在當時“韋編”竹簡成書的條件下,孔子是采用何種方式把他自己新編選的教材,教授給那樣多的弟子?據《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說明《詩》、《書》、《禮》、《樂》是普通科,人人共習。對於人人都學習的課程,在學生眾多、又不能人手一冊掌有教材的情況下,作為大教育家的孔子就運用集體講授式組織教學活動。以教《詩》為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史記·孔子世家》)很明顯,孔子為他自己編選的305篇詩配上樂曲,放聲歌唱,並非自己取樂,而是為了向更多的學生傳授,達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的目的。在周遊列國途中,孔子把弟子召集在一起,“講誦弦歌不衰”。這種由孔子一人向眾多弟子講誦、弦歌的教學方式,就是孔子創造的集體講授式。孔子還采用如今日所謂的導生製辦法,即除自己講授外,個別學生有所惑疑,還可向高年級的學生求救。如樊遲向孔子問仁問智,孔子回答後,樊遲未達,轉而向子夏請益,得到子夏的幫助。(《論語·顏淵》)但從孔子“有教無類”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的教育主張和教學態度來看,可以肯定,對一些公共課,主要是由孔子向學生集體講授的。

二、個別教導式

所謂個別教導式,即是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個別學生進行教導或輔導的方式。這是孔子組織教學的一大特點。因材施教是指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各方麵才能的人。它既是一個教學原則,又是一種教學方式。而個別教導式,則是實施因材施教原則或方法的一種基本的教學組織方式。“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在《論語》中,記述了很多這樣的事例,都是孔子運用個別教導式組織教學活動,對弟子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