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學者葛洪曾經深有感觸地說:“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無法識察其本質的,憑一個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揚,甚至醜陋,但卻是千古奇才;有的人雖堂堂儀表,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如果以貌取人,就會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後果。可見,相貌美醜與人的思想善惡和能力大小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人雖貌醜卻有德有才,則不失為君子;人雖貌美而無德無才,卻隻能是小人。
不能以相貌論英雄的道理,主要是告誡領導者識才要注意透過表象看本質。下麵的例子從另外的角度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
西漢時期,漢文帝曾問田叔:“天下之士,誰是賢良忠臣?”田叔回答是雲中郡守孟舒。文帝說:“邊敵入侵,孟舒沒有堅守住城池,還戰死了好幾百士卒,我已經罷免了他的官職,他怎麼能算是賢良忠臣呢?”田叔說:“當時,孟舒率軍已奮戰幾晝夜,疲憊不堪,故在敵軍發起進攻時,孟舒不忍再令將士迎戰。士兵見其如此寬厚仁愛,無不感動,爭先恐後登城殺敵,奮不顧身,視死如歸,所以,陣亡的人很多呀!”文帝聽到這兒,不禁慨歎道:“孟舒賢臣!”重新召孟舒為雲中郡守。
春秋時代,孔子被困於陳蔡國境之間,七日沒有進食。弟子顏回討到些米來煮飯。飯熟了,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裏抓飯吃。當顏回把飯端來時,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的事,說:“我方才睡著,夢見先君,他說隻有清潔的食物才可送給人吃。”顏回知道老師是在懷疑自己偷飯吃,便稟明老師:“剛才是柴灰落進鍋裏,挑不出來,棄之可惜,學生就把那點髒了的飯抓來吃了。”孔子這才發覺錯怪了自己的學生,慨歎道:“人們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來眼見也未必都實啊!”
古今中外有很多事例都告訴我們:善於知人用人者,都是從人才的本質特征中去考察,而不是隻看表麵現象。凡在知人用人上的失誤,都是隻注意人才的一些表麵,對於其人的德才卻沒有深加考察,造成“草瑩為火,荷露為珠”,而埋沒甚至遺棄和傷害了真正的賢能之人。
二、人才的性格:定格人才的心靈
一個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人才,但選定人才時,人才的性格也是至關重要的。
識別員工的類型
對待不同的下屬,不同的條件,要區別對待,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
1表現比較的人才
對表現比較好的人,一是用他的長處,讓他用自己的業績證明自我。二是用人才互補結構彌補他的短處,保證他的長處得以發揮。
2表現一般的人才
表現一般的人,給其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的機會,求得他人的信任和自己的心理平衡。也要注意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3表現較差的人才
表現較差的人,可以給他們略超過自己能力的任務,使他們得到成功體驗,建立起可以不比人差的信心,同時注意肯定他們的長處,最後一點點積累起來。
4有能力、有經驗、有頭腦的人
對有能力、有經驗、有頭腦的人,可以采取以目標管理為主的方式。在目標、任務一定的情況下,盡量讓他們自己選擇方法、手段和措施,自己控製自己的行為過程。還可適當擴大他們的自主權,給他們回旋的餘地和發展的空間。
5能力較弱、經驗較少、主意不多的人才
對能力較弱、經驗較少、主意不多的人、可以采取以過程管理為主的方式。用規章、製度、紀律等控製他的行為過程;或用傳帶的方式,使他們逐漸積累經驗,以便提高能力。
6有能力的人才
對有能力的年輕人,可以給他們開拓性的、進取性的、有一定難度的工作。對有經驗的中老年人,可以讓他們做改進性的、完善性的、穩定性的工作。
7個性突出,缺點、優點明顯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