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製(1 / 2)

袁貴仁

作者簡介

袁貴仁,男,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鎮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畢業,研究生學曆,碩士學位,教授。1969年5月參加工作,197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第十七屆中紀委委員,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北京市市長助理等職。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核心觀點

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製,要注重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抓住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環節,重點突破,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係統工程,法治人才培養是其中的基礎性環節。必須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和各方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責任落實機製,為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製提供堅強可靠的師資基礎和製度保障。

正確把握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製的關鍵環節

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製,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始終遵循總書記關於“更加注重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重要論述,抓住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環節,重點突破,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創新法治人才培養的首位

思想政治素質是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第一位的要求,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是社會主義法治人才思想政治素質的具體表現。

我們必須立足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全局,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不斷提高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切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全方位占領高校、科研機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基地”,加強對社會思潮辨析引導,分清重大是非,不給錯誤思潮傳播提供任何渠道和空間。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將深入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堅持“寬口徑、厚基礎、提能力、多樣化、強協同”,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增強法治人才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倫理意識。

(二)重點加強理論體係、學科體係、課程體係建設

《決定》強調,“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係、學科體係、課程體係,組織編寫和全麵采用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納入司法考試必考範圍”。這既指明了我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也明確了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係的基本路徑。

理論體係是關於客觀規律的理性認識,是在豐富實踐基礎上累積而成的;學科體係是由理論體係提煉升華集成,具有穩定規範的基本概念、方法論、分析工具及其分支結構等;課程體係則是理論和學科體係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反映。對人才培養機製而言,三大體係建設必須相互貫通、有機聯係。當前我國已經形成多層次高等法學教育體係,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法學學科體係和課程體係日臻完善。但同時也要看到,法學教育在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指導研究和闡釋方麵還有不少薄弱環節,有些地方、高校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偏重於西方法學理論、缺乏鑒別批判等問題。

深入貫徹《決定》要求,要落實好三個方麵重點舉措。一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係、學科體係、課程體係建設同教材編寫、基礎研究緊密結合,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集中全國高水平專家學者,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立足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研究各項法律製度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吸收借鑒各國優秀法律文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係和學科體係。二是精心編寫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力求全麵準確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最新成果,全麵準確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豐富實踐,全麵準確反映本科學領域最新進展。要采取強有力措施,推動高校全麵采用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將其列為高校法律類專業考核的重要內容和學生必修的基本教材,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占領高校法學教育教學陣地。三是加強政策措施的配套,在國家司法考試中將國家統編教材所概括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作為應知應會的必考內容;進一步強化法治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確保高校用好、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激發法治人才培養機製創新的活力。

(三)著力培養造就優秀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決定》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的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實現建設法治中國宏偉目標,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機製,努力建設一支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法治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