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了。
我們的社會公德是由許許多多規則所組成的。所謂“公序良俗”,也是由各種規則構成的。所以,一旦離開了對規則的遵循,也就沒有社會秩序可言。
規則意識何以如此重要
隻有在具有良好規則意識的支配下,人們才會努力去準確地、完整地解釋規則在特定情況下的含義和要求,而不是將“情況特殊”作為違規的借口,或者通過有意曲解來敷衍了事。
那麼,什麼是規則意識?為何有了規則,還必須使全體社會成員具有規則意識呢?
這是因為,無論哪種規則,都要由具體的個人來製定、運用和執行,而人們的行動,無疑是由自己的意識來支配的。從整個社會來說,首要的問題是“規則是否良好”;而對於公民道德教育來說,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意識是否良好”。如果沒有良好的意識,再好的規則也難以得到普遍的執行,規則就會被架空,社會就會處於無規則狀態,公共生活也就無法正常運行。
所謂“規則意識”,首先是指關於規則的知識。俗話說,不知不為過。公民道德教育的一大任務,就是使現代公民應當遵守的行為規則準則家喻戶曉,使人懂得明辨是非與善惡。
但關於規則的知識,還隻是規則意識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有沒有遵守規則的願望和習慣。比如,會計做假賬,往往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不做假賬”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學生作弊,也不是因為不知道考試時是不能作弊的。甚至有一種比較極端的說法:世界上最懂得法律的人,除了法官和律師之外,就是屢屢犯案的慣犯或犯罪集團頭目。他們不僅知道規則,還熟稔於如何規避規則、超越規則、尋找規則或者是監管的漏洞。因此,關鍵還是要有遵守規則的意願。有了意願,即使在沒有外在強製的場合,也會自覺地遵守規則。對願意遵守規則的人來說,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符號、指示牌、標語,一個提醒,就已足夠讓他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當然,隻有願望還不夠,還要有遵守規則的能力。這方麵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比如,運動員不應使用違禁藥品。遵守這條規則,就需要有鑒別的能力。如果鑒別不清,就可能在不經意中違規。一般來說,未成年的青少年往往會更多地遇到缺乏能力的問題。但是,在迅速變化的轉型社會裏,成年人也會遇到一些能力上的問題,尤其是在新規則伴隨著新事物快速出現的時候。這時,就首先有賴於遵守規則意願的提高。有了意願作為前提,能力提高才有了基礎。
人們一邊遵守規則,一邊仍需要經過反反複複地自覺訓練、反思總結、提高修養、養成習慣,以至於進入一個如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遵循規則就成了人們習以為常,可以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事。一旦達到了這種境界,人不論是否有他者監督,是否可以免除懲處,都會自覺自願地去遵循規則。這正是大多數社會進行公民道德建設時的目標:把那些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規範和相應規則,最終內化為每個公民所具有的道德素質。規則意識的增強,最終還靠公民內在素質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