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依法決策減少決策隨意性(2 / 2)

依法決策能保證決策效率

有一種觀點認為“依法決策影響決策效率”。這種觀點中所說的“決策效率”是片麵的,隻強調決策的“時效性”,就是要求“及時迅速做出決策”,而忽視決策的正確性。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講效率,真正的效率應該是“快”和“好”的統一,隻講“快”不求“好”,不是真正的效率。科學的“決策效率”,應該是時效性和正確性的統一,而且落腳點在正確性上,時效性必須服從於正確性。堅持依法決策,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其中必然有很多“製約因素”,決策過程會慢一些,但正是這些製約因素,使得決策權不能濫用,克服決策隨意性,避免決策失誤。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決策,正是因為片麵強調“及時迅速”,不遵循決策規則和程序,決策不慎重,匆忙草率做出決策,結果造成嚴重決策失誤,這實際上是“迅速做出錯誤的決策”。實際上,堅持依法決策,遵循決策規則和程序,決策過程一步一步有序推進,可以避免決策過程混亂,既能夠及時做出決策,也能夠保證決策的正確性。相反,決策隨意性,常常會導致決策過程混亂,浪費決策者的時間和精力,既影響及時決策,也會產生決策失誤。

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製度

上述講的“依法決策”主要是從決策過程來講的,就是在決策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國家製度、法律法規、政策規定以及黨內各種法規,嚴格遵循決策規則和程序。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從決策後果來看,要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製度。十八大報告要求,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製度,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問責”就是發生決策失誤、造成嚴重損失,要追究決策者的責任。“糾錯”就是要糾正決策中的錯誤,包括決策過程中違反決策規則和程序的錯誤,以及決策實施後所造成的錯誤後果。決策問責和糾錯製度,是建立在人的心理行為規律基礎上的一種製度,是從決策後果來“倒逼”決策行為的約束機製。從人的心理行為規律來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後果不負責任,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錯誤後果不加以糾正,不給予必要的懲罰,那麼他的行為就會非常隨意、草率;而如果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要負責任,發生錯誤的行為後果要加以糾正,要受到一定的懲罰,他的行為就會非常謹慎、非常認真。一個人、一個部門要對自己的決策後果負責,在做決策時,就會非常謹慎、非常理性,而不會隨意任意決策,反之就會出現隨意、草率決策。實際工作中,為什麼決策失誤時有發生,而且屢禁不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建立嚴格的決策問責和糾錯製度,或者即使有這樣的製度,也不嚴格執行。在調研中,聽一些基層幹部說“現在決策要很小心,搞不好是要承擔責任的”。決策問責和糾錯製度,是一項有效避免決策隨意性、減少決策失誤的製度,這是堅持依法決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