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對法治政府建設帶來的新挑戰
據統計,當前我國手機用戶超過10億,網民超過6億,微博用戶超過5個億,微信的用戶也已經超過3億。大規模使用現代新興媒體,對政府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挑戰。新興媒體對政府管理活動的監督比其他監督形式要有力得多、直接得多、快得多。對官員個人的監督效果尤為明顯。這對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治政府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水平。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健全依法決策機製。這些年來,很多社會問題和矛盾,源於我們的決策不科學、不民主、不規範。發生的多數群體性事件,都與關係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決策有關。而公共決策沒有履行必要的程序,比如說公眾參與、專家谘詢論證、集體討論決定、風險評估等,這自然就會引發這樣那樣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通過新興媒體的傳播,很容易形成聚合效應,進而發展成一個重大的公共群體性事件。
所以,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是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一個重點。但是這個工作任務很重,推進的難度很大。《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先後公布的相關法律,包括《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強製法》,基本上是圍繞著具體行政行為展開的。而抽象行政行為、紅頭文件、政府決策,基本上遊離於法製之外,缺乏有效的約束和規範。如何規範抽象行政行為,特別是行政決策活動,成為當前法治政府建設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也是一個難點。
201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對決策做了一些明確的要求,建立了三項製度。第一個就是規範性文件的清理製度。所有的政府決策規範性文件,必須兩年清理一次,規章五年清理一次。為什麼要清理,因為由於紅頭文件太多太濫了,往往跟法律法規相抵觸,不一致,所以必須及時清理。第二項製度就是規定了行政決策的程序。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重大決策,必須履行五道程序:一是公眾參與,二是專家谘詢論證,三是合法性審查,四是風險評估,五是集體討論決定。這五個程序缺一不可。第三個製度就是決策的責任製,也就是決策問責,決策責任追究,實行誰決策誰負責的基本原則。
這個決策程序是未來法治政府建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製和程序,有賴於我們提高依法科學民主決策的意識,製定相關的行政程序等方麵的法律。
(二)進一步嚴格規範文明執法,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
很多社會矛盾是在執法過程中引發的。當前,行政執法有兩方麵的問題值得關注。第一個就是選擇性執法問題比較嚴重。選擇性執法的結果看起來好像是合法的,執法的權限、執法的程序方式可能都是合法的,但是執法的目的和主觀動機不純,這會極大地損害執法的公信力和執法的權威。第二個是執法過程中的暴力執法、釣魚執法、敲詐式執法屢見不鮮,這會帶來嚴重後果。因為公權力在執法者手上,想濫用很容易做到,但老百姓對政府公信力的認識會發生質的改變。
因此,在新的條件下,約束和規範自由裁量權,保證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保證法律實施很重要。現在我國法律體係已經形成,有法可依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現在要解決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曾經提過一個建議。希望通過建立以法治為重要指標體係的政績考核評價體係即“法治GDP”保證法律的實施。過去政績考核都是考核領導幹部的經濟GDP,以後除了經濟的GDP之外,還應該考察他法治GDP,也就是說他在貫徹落實法律,實施法律方麵的成績如何。很多地方建立了法治政府考核評價體係,把法治納入政績考核評價體係之中,占10%、5%、3%不等。如果能建立起一個把法治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評價體係,一定會促進法律實施。
(三)建立多元化的暢通的法律救濟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