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投機,及時轉彎
話不投機有多種情況。其一,某種言談舉止使人為難,那就要及時轉換話題,協調氣氛。
兩個青年去拜訪老師,在談話中提到:
“老師,聽說您的夫人是教英語的,我們想請她指教,行嗎?”
老師為難地沉默了片刻,說:“那是我以前的愛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對不起,老師……”
“沒什麼,喝點水吧。”
“老師,您的書什麼時候出版?快了吧?……”
這樣轉換話題,特別是提出對方很願意談的話題,就會使談話很快恢複正常,氣氛活躍起來。
話不投機的第二種情況,是有人有意或無意地和你開玩笑,帶有挖苦意味,使你窘迫甚至生氣。如你的頭發脫落許多,快成禿子了,有人很可能挖苦你是“電燈泡”、“不毛之地”。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可惱羞成怒,傷了和氣;也不能忍氣吞聲,硬裝沒事。最好是一笑置之,豁然大度地來兩句:“好啊!這說明我是絕頂聰明。沒聽說嗎?熱鬧的大街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這樣答複,話題未轉,內容卻引申、轉折了,既擺脫了窘境,又自我表揚,豈不妙哉?
其三是雙方意見對立談不攏,但問題還要解決,不能回避。這種話不投機的情況就需要繞路引導。
在找對象的問題上,母子有矛盾。兒子不願也不能和母親鬧僵,隻好等待時機再說。這天吃飯時,母親又嘮叨起來:“你這孩子,怎麼就不聽媽的話呢?人家局長的女兒,人長得不錯,又有現成的房子,你為什麼不和人家談,偏要……”
“媽,快吃飯吧,菜涼了不好吃……”兒子先回避話題,意在繞路引導。
聯係工作,洽談生意,也可能話不投機,陷入僵局。隻要還有餘地,就可提出新的話題,繞彎引導。如甲方推銷四噸卡車,而乙方不要四噸的,想要兩噸的。這時,甲方若硬著頭皮爭執,隻會越談越僵,不歡而散;如能轉移話題,繞彎引導,從季節、路途、載重多少與車輛壽命長短等各種因素來促使乙方考慮隻用兩噸的弊病,或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開辟新的途徑。
自我調侃,低調退出
如果下不了台的事因自己不慎而發生,當然不能怨別人,隻有自己承受了。這時,最好采用調侃自嘲、低調退出的辦法。
一群二十年後相見的老同學中,有一男一女曾是同桌,因而說話遮攔便少一些。但女同學不久前丈夫因病去世,男同學並不知道,因而在玩笑中一無顧忌地提及其丈夫。另一同學知情,慌忙阻止,讓他不要再說了,但他不知其詳,玩笑開得更為厲害。阻止的同學隻得說出實情,這個男同學可謂無地自容,非常尷尬。不過他迅速回過神,先是在自己臉上打了一下,之後調侃他說:“你看我這嘴,幾十年過去了,還和當學生時一樣沒有把門的,不知高低深淺,隻知道胡說八道。該打嘴!該打嘴!”女同學見狀,雖有說不出的苦澀,但仍大度地原諒了老同學的唐突,苦笑著說:“不知者不為怪,事情過去很久了,現在可以不提它了。”男同學便忙轉換話題,從尷尬中解脫出來。一旦因自己失誤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聰明的辦法是:多些調侃,少些掩飾:多些自嘲,少些自以為是;多些低姿態,少些趾高氣揚。像上麵的無意中觸人隱痛的男同學那樣,用調侃自嘲之法,低調退出,便容易輕鬆地找到可下的台階。
總之,誰都有可能碰上難下台階的情境,但隻要能多想辦法,給自己找一個台階也並不是太難的事。要給自己找個台階,就要在窘境中及時調整思路,選擇一個巧妙的角度,改變眼前的被動局麵,想方設法爭取主動。這樣就能比較自然地在窘境中給自己找到一個可下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