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講時,有個記者問他:“聽說你和兩個女人發生了關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頓時,所有在場的群眾都屏聲斂氣,等著聽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 聞。
政治家並沒有感到窘迫難堪,卻十分輕鬆地說:“不止兩個女人,現在我還和五個女人發生了關係。”
這種直言不諱的回答使聽眾如墜霧裏雲中,迷惑不解。然而,政治家繼續說:“這五位女士,在年輕時曾照顧過我。現在她們都已老態龍鍾了,我當然要在經濟上照顧她們,精神上安慰她們。”
結果,這位記者無言以對,頓時場上掌聲如雷。
這位政治家並沒有替自己強行辯護,反而淡化爭論,將計就計,掌握主動權,使對方失去還擊的力量。如果這位政治家與記者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恐怕難以收到這種效果。
這就是以柔克剛的優勢。借著對方的話先承認自己有問題,話鋒一轉卻使對方認為自己的問題不成問題,封住了對方的刁難之心。
2轉移話題言辭法
當對方的問題很難回答、問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錯時,那就不要回答,把問題再還給對方,從哪個地方踢來的球,再踢回到哪兒,將對方一軍。
一位英國電視台記者采訪梁曉聲,說:“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還是壞?”
此問之刁,分明是誆人上當。梁曉聲靈機一動,立即發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還是壞?”
他巧妙的回答,把球又踢給了對方。英國記者一怔,無言以對。
在社交場合,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讓人左右為難的境況,就如上麵提到的這個故事,如果梁曉聲按照那位英國記者設計的思路去想問題,回答問題,無論他回答什麼都會落入英國人設計的圈套。此時,就需要人們有非凡的反應能力,最好能夠借助周圍的環境,迅速轉移話題,來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尷尬。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用對手的辦法製服對手,這種謀略的運用,往往會使對手無話可說,有苦難言,從而使你自己迅速由被動轉為主動,取得鬥爭的勝利。
3順水推舟言辭法
順水推舟,是借人之口,為己所用,不作正麵抗衡,而是在認同、甚至讚美的言語中出其不意、巧妙製敵。
有次,毛拉和幾個人在野外行走,突然傳來“哞——哞——”的牛叫聲。這幾個人不懷好意地對毛拉說:“牛在叫你呢,快去聽聽,看它要對你說點什麼?”
毛拉去了一會兒,回來告訴他們:
“牛問我:為什麼要和幾頭野驢出來溜達?”
對那些人的攻擊,毛拉不是直接與之對抗,而是順水推舟,借牛之口將對方說成野驢。
順水推舟推出的結論往往是荒謬的,這主要是建立在論敵荒謬的前提上。其實,正是這樣,是對論敵的攻擊。因此,運用此法時,要處理好“順”與“推”的轉換關係,巧妙抓住一些關鍵性的詞語。
一位記者問紮伊爾總統蒙博托說:“你很富有。據說你的財產達到30億美元!”蒙博托聽後發出一陣長時間的哈哈大笑,反問道:“你是否還聽說過,一位比利時的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
記者的提問是荒謬的,麵對荒謬,總統先生不是怒上心頭,而是“哈哈大笑”,表示了自己的大度情懷,然後巧妙過渡:“你是否還聽說過”,給對方來一個更為誇張的反問,荒誕不禁的結果當然讓記者自覺失言。
總之,順水推舟巧在對對方攻勢的利用,化論敵之力為我之力,可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