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說破嘴時怎麼辦
馬有失蹄,人有失“口”。說破嘴,是難免的事情,關鍵是要及時彌補,消除誤會。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數學和外語成績突出,名列前茅。校長在評功總結會上這樣說:
“數學考得好,是老師教得好;外語考得好,是學生基礎好。”
在座聽眾聽罷沸沸揚揚,都認為校長的說法顯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師起身反駁:
“同一個班,師生條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條件產生了相同的結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對待,實在令人費解。原有的基礎與而後的提高有相互聯係,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學就能提高。校長對待教師的勞動不一視同仁,將不利於團結,不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會場有人輕輕鼓掌,然後是一陣靜默,而靜默似乎比掌聲對校長更有壓力和挑戰意味。校長沒有惱怒,反而“嘿嘿”地笑起來,他說:
“大家都看到了吧,王老師能言善辯,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無罪,言者無罪。”
盡管別人猜不透校長說這話的真實意思,然而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應變能力:他為自己鋪了台階,而且下得又快又好。聽了上述回答後,無人再就此問題對校長跟蹤追擊。
既要撤退,就不宜做任何辯解,辯解無異於作繭自縛,結果無法擺脫。
當然,這種顧左右而言他的辦法不是最巧妙的,最好能借題發揮一下,把錯漏補起來。
誠然,推卸責任是我們找借口辯解的一種方式,然而,問題不在於我們要找借口辯解,而在於我們辯解時不能太直率、太尖銳。
得體麵對別人的“揭短”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短處,難免被一些心懷惡意的知情人揭出來。這時,你要采取一定的言辭,來應付這種惡意為難的時刻。
首先,你要做到安之若素,不要羞怯萬分,也不要狼狽不堪。要保持泰然自若的風度,暫時把別人“揭短”的事擱在一邊,用言談舉止表示對對方“揭短”行徑的輕蔑態度。比如,與別人說笑,或以冷漠的舉止和眼光表示自己的厭惡。
其次,你千萬不要以牙還牙。有人被別人揭短後,就馬上還以顏色,如法炮製地揭起對方的短來,結果變成了互相揭短,以致丟人現眼,還給旁人留下了心胸狹窄的印象。
尤其是在職場上,你與別人互相揭短,不論是誰的錯,就算你有理,也不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因為揭短這種行為本身就比較低劣,稍有風度的人都不會做這種事。
最後,你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盡量不要懷疑他人別有用心。因為在職場上,有時候你所感覺的惡意冒犯,也許是對方脫口而出或即興聯想的玩笑,沒想到會碰巧擊中你的痛處。即使對方真的是居心叵測,你用君子的待人之道對待他,他也就沒有發揮的餘地了。
總之,別人對你揭短時,你千萬不要大發雷霆、反唇相譏。你可以一笑置之,這樣那些惡意揭短的人也就沒有了借題發揮的機會。
不要被惡意的冒犯哽住喉嚨
每個人都會被人冒犯、衝撞,其中有些可能是無心的,但有些卻是明顯帶著挑釁性的。對待別人的惡意冒犯,一味地針鋒相對並不是最理想的解決辦法,要視情況的不同采取多種對策,以避免事態的惡性發展。
下麵的語言技巧很值得效仿。
1以柔克剛言辭法
“鑼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這是一句流行甚廣的俗語,但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有時,無謂的辯解和爭吵,不僅不能解決矛盾,而且可能導致兩敗俱傷的惡果。這樣,倒不如以軟製硬、以柔克剛,從而達到友好相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