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公司的一位主管在眾人麵前大聲地斥責了一位個性較屬溫和類型的新進職員:“既然是男人,就應該挺起胸膛。不要畏首畏尾的,像個女人,難道不覺得丟我們男人的臉嗎?”在眾人麵前遭到斥責的這個職員,低著頭往辦公室外走去,主管想他或許是去洗手間,但是過了許久卻仍不見蹤影。四處找了又找終於發現他在屋頂,手靠著圍牆正往下看。主管見狀,不禁心中起了一陣涼意:“最近一些神經衰弱、身心不健全的人,經常做出令人出乎意料的事,或許自己想得太多,不過從今以後,一定要先看準環境之後,再斥責。”
當有外人在場的時候,即使最溫和的方式,也可能會引起被批評者的不滿,認為你沒有給他麵子,讓他顏麵盡失。所以,要批評一個人的錯誤時,最好避免在公共場合,盡量選擇單獨會談的方式,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錯誤,沒有必要當著別人的麵公開指責。
事實上,作為領導不給下屬留麵子,不看場合說話,對其自身也是一種損害,因為大庭廣眾之下,你對下屬自尊的傷害,別人也是看在眼裏的,他們也許不會太在意那個人到底犯了什麼錯,倒反而會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不識大體上。
一次商務宴會上,羅伯特遇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
那是一家公司的聖誕晚會,但事實上受到邀請的人都是與公司有生意往來的合作夥伴,所以這個晚會相當於一個非正式的商務宴會。公司的一個高級職員穿了一件不夠得體的晚禮服,與羅伯特談話的公關部經理看到後馬上中斷了和他的對話,走到那個職員麵前。
“你怎麼穿這樣的衣服來了?”經理的聲音不大,但還是有人能聽到。
“對不起……之前準備好的衣服不小心剮壞了,所以就……”
“那也不能穿這樣的來吧?”經理嫌棄地看著職員身上的衣服,“簡直是丟公司的人。”
麵對咄咄逼人的經理,那個職員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不要再解釋了,馬上去給我換一件,要麼就離開這裏,不要再在這裏丟人了。”
被說得無地自容的職員隻好狼狽地離開了會場。目睹這一切的羅伯特覺得這個經理做得過分了,他想這個經理應該不會在現在的位置上待很久了。果然,幾個月後,這個經理被公司調到了外地的分公司,理由是無法和下屬很好地相處。
批評時要考慮環境是否適合,這不僅僅是指不要在人多的場合中批評說教,還有其他的一些情況下,你也應該多加注意,以免讓人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兩位下屬心存芥蒂,情緒對立,就不能當著這個的麵批評那個。否則很容易使一方認為你是在支持他,而另一方則認為你是在協助對方壓製自己,從而使矛盾更加激烈,使情緒更加對立。
當一個人的錯誤涉及其他人時,不應當著被涉及人的麵去批評。否則往往會使被涉及的其他下屬認為你是在殺一儆百,從而對你產生誤解。
批評的目的是要讓人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地方,並加以改正,而不是要進行負麵的痛擊。
大量事實說明,恰當地選擇批評的場合,對於優化批評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批評的目的和內容都正確,選擇的場合不當,也會導致批評的失敗。
批評裏加點“蜜”
在批評中加點好聽的話,實際上就是一種欲抑先揚的方式,即在批評別人時,先找出對方的長處稱讚一番,然後再提出批評,最後再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詞語。這種方法使人認為你的批評是公正客觀的,自己既有過失,也有成績。這樣就減少了因批評所帶來的抵觸情緒,收到良好的批評效果。
某領導發現秘書寫的總結有不妥之處。他是這樣批評秘書的:“小張,這份總結總的寫得不錯,思路清楚,重點突出,有幾處寫得很有見地,看來你下了工夫。隻是有幾個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過其實,有的地方尚缺定量分析,麻煩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筆不錯,過去幾次寫總結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這次也一定能改出一個好總結來。”
這樣說,秘書會感到領導對自己很公正,很器重,充滿期望和信任,因而很賣力地把總結改好了。
當某人聽到別人對他的某些長處表示讚賞之後,再聽到對他的批評,心裏往往會好受得多。比如,你剛在某人左臉上親吻了一下,當他還在回味那甜蜜的感覺時,你再在他右臉上給一巴掌,這時他疼痛的感覺肯定沒有隻打不親時強烈。
柯立芝任美國總統期間,一天對女秘書說:“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年輕迷人的小姐。”
女秘書受寵若驚,因為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對她的最大誇獎了。但柯立芝話鋒一轉,又說:“另外,我還想告訴你,以後抄寫時標點符號要注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