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柯立芝這樣在批評之前先表揚對方,以表揚來營造批評的氛圍,它能讓對方在愉悅的讚揚中同樣愉悅地接受批評。因為人在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某些長處的表揚之後,再聽到他的批評,心裏往往會好接受得多。
但是,我們往往在使用這一招式的時候會錯誤地加上兩個字。有許多人在真誠的讚美之後,喜歡拐彎抹角地加上“但是”兩個字,然後開始一連串的批評。舉例來說,有人想改變孩子漫不經心的學習態度,很可能會這樣說:“小虎,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但是,你如果能多加強一下代數那就更好了。”
在這個例子裏,原本受到鼓舞的小虎,在聽到“但是”兩個字後,很可能會懷疑到原來的讚美之詞。對他來說,讚美通常是引向批評的前奏。如此不但讚美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對小虎的學習態度也不會有什麼幫助。
如果我們改變一兩個字,情況就會大為改觀。我們可以這麼說:“小虎,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而且,如果你在數學方麵繼續努力下去的話,下次一定會跟其他科目一樣好。”
這樣,小虎一定會接受這番讚美了,因為後麵沒有直接明顯的批評。由於我們也間接提醒了應該改進的注意事項,他便懂得該如何改進以達到我們的期望。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有的人認為先講讚揚的話,再批評,帶有操縱人的意味,用意過於明顯,所以不喜歡用。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因為當你找到某人就表揚他,他根本聽不進你的表揚,他隻是想知道,另一棒會在什麼時候打下來——表揚之後有什麼壞消息降臨。所以在更多的時候,許多人把表揚放在批評之後,當用表揚結束批評時,人們考慮的是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你的態度。
響鼓不用重錘敲
大多數人臉皮都很薄,一般批評點到為止,不用說得太露骨,稍微做一點暗示,旁敲側擊,大家都會明白,下次便不會再犯。而且這種方式也能顯示出批評者說話的技巧和魅力。
有一次宴會上,一位胖得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小的蕭伯納旁邊,帶著嬌媚的笑容問大作家:“親愛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麼辦法嗎?”蕭伯納鄭重地對她說:“有一個辦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麼想也無法把這個詞翻譯給你聽,因為‘幹活’這個詞對你來說是外國語呀!”
蕭伯納這種含蓄委婉、柔中帶剛的批評,比直接對夫人說她太懶惰效果好得多。這種方法一般采用間接的話語,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自己有一個思考的餘地。其特點是含蓄,不傷害被批評者的自尊心。
有的批評者明白這一道理,更是采取一種十分高明的暗示手段,效果不一般,這就是請教式批評。
有個人在一處禁捕的水庫內網魚。遠處走來一位警察,捕魚者心想這下糟了。警察走近後,出乎意料,不僅沒有大聲訓斥,反而和氣地說:“先生,您在此洗網,下遊的河水豈不被汙染?”這情景令捕魚者十分感動,連忙誠懇地道歉。
若是警察當初責罵他,那效果就不一樣了。這就像太陽和風的寓言故事裏所講的道理一樣,越是強硬的態度,越是達不到你要的效果。
最為高明的手段是根本不提“批評”二字,而是逐漸“敲醒”聽者,啟發他自己做自我批評。
1887年3月8日,美國牧師及演說家亨利·華德·畢奇爾逝世。就在那個星期天,萊曼·阿伯特應邀向那些因畢奇爾的去世而哀傷不已的牧師們演說。他急於做最佳表現,因此把他的講道詞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並像大作家福樓拜那樣謹慎地加以潤飾,然後讀給他妻子聽。
實際上,他寫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他以前寫的演說一樣。如果他的妻子不懂得批評的技巧,她也許就會說:“萊曼,寫得真是糟糕,念起來就像一部百科全書似的,你會使所有聽眾都睡著的。你已經傳道這麼多年了,應該有更好的認識才是,你為什麼不像普通人那般說話?你為什麼不表現得自然一點?如果你念出這樣的一篇東西,隻會自取其辱。”
她“也許”會這麼說,而且如果她真的那麼說了,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她隻是說,這篇講稿若登在《北美評論》雜誌上,將是一篇極佳的文章。換句話說,她稱讚了這篇講稿,但同時很巧妙地暗示,如果用這篇講稿來演說,將不會有好效果。萊曼·阿伯特知道她的意思,於是把他細心準備的原稿撕碎,後來講道時甚至不用筆記。
批評的話並不是隨口說出來的,我們必須思考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把它說出來而不會讓對方難堪,對於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最好采用暗示的方式,因為這樣做就可以達到勸說的目的了,無須再把話挑明,多加一層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