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的不隻是他
有些人很喜歡指責他人,一旦出現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將責任推卸於人;還有些人,他們本來自己在某方麵做得並不好,卻非要拚命地去批評別人。這種批評怎會以理服人呢?所以,當我們批評他人時,先想想自己:“我做得怎樣?是否應該完全怪罪他人?”這樣你也許會完全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並與他人保持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
承認一個人本身的錯誤——就算你還沒有改正過來——也可以幫助改善行為。下麵是克萊倫斯·澤休森講述的故事。
他發現15歲的兒子正學著抽煙——“我自然不願意大衛抽煙,”澤休森說道,“但是他的媽媽和我都抽煙,我們一直給孩子做出了不好的榜樣。我向大衛解釋,自己如何也在年輕的時候開始抽煙,如何為煙癮所害,到現在已經是無法戒除了。我提醒他,我常咳嗽得很厲害,如果他抽上個幾年,情形也會跟我一樣。”
“我沒有勸他不抽,或是警告他抽煙的危險。我隻是做了一個自我檢討,指出自己如何染上煙癮,然後受到如何的影響。”
“大衛想了一陣子,決定在高中畢業前暫不抽煙。好幾年過去了,大衛一直沒有再抽煙,也沒有想抽的意思。”
“那次談話之後,我也決定戒煙,由於家人的支持幫助,我終於成功了。”
同樣,領導在對下級進行批評時,也應該試試拿先自己開刀,這未必不是一種奏效的方法。
否定和批評下級,固然因為下級有了過失,但與此同時,處於指揮和監督崗位的上級,也有不可推卸的間接責任。周恩來同誌說過:“缺點和錯誤的改正要從領導做起,首先領導要自我批評,要多負一些責任,問題總是同上麵有關係的。”領導真心承擔責任有三個好處:一是做了表率;二是找到了自己的問題;三是便於確定下級的問題。假如領導仿佛自己沒事兒一樣,盛氣淩人,隻把下級批評一頓,卻不肯承擔領導責任,好像自己一貫正確,這樣至少在他人看來很不謙虛。於是,下級便有自己在領導心目中一無是處的委屈之感,雖表麵未必反駁什麼,但心中已耿耿於懷,成了上級工作的對立麵。因此,在批評下級時,領導最好首先自責,進而再點出下級的錯誤,使其有領導與他共同承擔錯誤之感,首先產生負疚之情。這樣,在以後的交談中領導說多說少、說深說淺,下級不僅基本能承受得了,而且融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不至於弄得不歡而散。
1964年,日本輕型電器業界因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動蕩不安,於是鬆下電器企業公司決定召開全國銷售會議。
由於會議中反映出不景氣的狀況,所以空氣中充滿了火藥味。在一百七十家公司中,隻有二十幾家經營良好,其他約有一百五十多家的經營出現極嚴重的虧損赤字。
“有什麼意見都可以說出來。”鬆下先生一語未了,某銷售公司的經理立即衝破水閘般地發泄他的不滿:“今天的赤字到這種地步,主要在於鬆下電器的指導方針太差,作為公司的負責人一點都不檢討自己是否有不足之處……”
“我方的指導當然有誤,可是再怎麼困難也還有二十幾家同仁獲利。各位不覺得你們太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太依賴他人,以至於招致今天的後果嗎?”鬆下先生反駁道。
“還談什麼精神,我們今天來的目的不是聽你說教,是錢!”也有人這麼露骨地反唇相問。
三天十三個小時,鬆下先生就站在台上不斷地反駁他們的意見,而他們也立即反擊,大罵鬆下公司。就在會議即將結束,決裂的局麵即將出現時,情況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第三天最後一次會見,鬆下先生走到台上,“過去兩天多時間大家相互指責,該說的都說了,我想沒有什麼好再說的了。不過,我有些感想,給大家講講。過去的一切,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所有責任我們要共同負責。鬆下電器有錯,身為最高負責人的我在此衷心向大家致歉。今後將會精心研究,讓大家能穩定經營,同時考慮大家的意見,不斷改進。最後,請原諒鬆下電器的不足之處。”說完,鬆下先生向大家鞠躬。
突然間,整個會場出現了不可思議的現象——整個會場頓時靜了下來,每個人都低著頭,半數以上的人還拿出手帕擦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