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同東北亞的文化交流(3 / 3)

鑒真東渡唐代中國和日本文化交流頻繁,使者和僧人往來不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一位通過東行涉海、曆盡艱險的海外交通的實踐,創立了促進文化交往的特殊功績的著名的僧人。他就是名僧鑒真。

鑒真是揚州僧人,曾經出遊洛陽、長安。為俗人剃度,傳授戒律四十餘年,江淮間尊為授戒大師。

在日本佛教戒律尚不完備的情況下,公元733年,有僧人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赴日傳授戒律。經十年訪求,決定邀請鑒真赴日。唐玄宗天寶元年(742),五十四歲的鑒真不顧眾多弟子的勸阻,毅然接受日僧的邀請,決意東渡。

由於地方官員的阻撓和海路風濤的險惡,先後四次都沒有能夠順利出海。鑒真仍然不屈不撓,堅持實行了第五次出航的計劃。因風浪不測,航船漂流到海南島,來迎求高僧的一位日本僧人病死,鑒真也雙目失明,於天寶十載(751)又回到揚州。經過十二年艱苦的努力,鑒真終於在天寶十二載(753)冬季,乘日本遣唐使團的船隻東渡。公元754年1月17日,在薩摩國川邊郡秋妻屋浦登陸。當年,鑒真即在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使日本僧人得以開始正式受戒。後來,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鑒真又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公元759年,鑒真七十一歲時,他主持建立的唐招提寺開基。

鑒真攜帶了許多佛經、佛像、佛具等到日本。在日本,他雖然已經失明,仍然協助校訂佛經,憑經驗以嗅覺鑒定草藥。同行的弟子中有擅長於繪畫、雕塑、建築的,也一同為唐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日本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有悠久的曆史。然而,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先進人物已經不滿足於文化的自然傳播,於是產生了深入當時堪稱東方文化淵源有中國本土,直接汲取優秀文化的意向。公元600年—614年間,日本先後派出四次遣隋使,便體現了這方麵的意義。

唐代經濟高度繁榮發達,唐文化表現出空前隆盛輝煌的氣象。為了繼續實現直接往中國接受優秀文化的目的,日皇廷多次組織大型使團,並隨派大批留學生、留學僧,長期從事學習。

從公元630—894年,前後264年間,日本遣唐使的任命共計十九次。其中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入唐十六次。這中間,又有一次隻抵達百濟,有兩次為“送唐客大使”,另有一次為“迎入唐大使”,其活動性質與以輸入唐的製度文物為主,以國際貿易為輔的一般的遣唐使有所不同。所以,真正名副其實的遣唐使前後計有十二次。

遣唐使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特殊的曆史地位,不僅因為其規模之大,次數之多,而航渡之艱難致使冒險犧牲亦為世所罕見,還在於這一文化行為,從物質到精神,給日本朝野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日本後來的輝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礎。

遣唐使回國後,往往參與皇廷樞要,唐文化的若幹成就於是得以自上而下地直接影響日本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當時,日本的法律、官階、學製、禮典,都全麵仿行唐製,在遣唐使時代,漢字傳入日本,甚至促進了日本文字的形成和發展。遣唐使還從盛唐文明中輸入了音樂、醫藥、繪畫、棋藝、陰陽等多方麵的內容,消化創新,豐富了日本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