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同東北亞的文化交流(2 / 3)

盡管如此,當時人們通過輾轉曲折的途徑,已經對於遠在東洋的海上方國有了初步的認識。

《山海經·海內北經》已經有關於“倭”的記述:“蓋國在钜燕南,倭北,倭屬燕。”《海外東經》《大荒北經》還說到所謂“毛民之國”。有人認為“毛民之國”地在今日本北海道。

徐福傳說秦漢時期東洋航道的開通,可以以徐福東渡傳說作為標誌之一。

最早記載徐福事跡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遣徐?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同書又記載“徐?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事。而《淮南衡山列傳》則謂徐福留止海外不還。

《後漢書·東夷傳》中已將徐福所止王不來處與日本相聯係,其事係於“倭”條下。《三國誌·吳書·吳主傳》記載黃龍二年(230)“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洲”事,說道:“?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洲者。”大約宋代以後,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在中日兩國間流布開來。日本甚至有關於登陸地點在紀伊熊野浦的具體考定,以及所謂徐福墓和徐福祠的出現。近年來,有人根據江蘇贛榆徐神村地名的發現,以為這裏是徐福故鄉,則徐福東渡的起航地點是距此不遠的海州灣的嵐山頭或連雲港附近朐山沿岸地帶。

目前有關所謂徐福遺跡的資料尚不足以提供曆史的確證。不過,從秦末齊人曾為“避苦役”而大批渡海“適韓國”以及漢武帝“遣樓船將軍楊仆從齊浮渤海”“擊朝鮮”等記載,可以知道當時的海上航運能力。從今山東煙台與威海至遼寧大連的航程均為90海裏左右。從威海至楊仆樓船軍登際地點例口(即列口,今朝鮮黃海南道殷栗)約180海裏。前者是齊人渡海適韓國的最捷近的航路。而由朝鮮釜山至日本下關的航程不過120海裏左右。顯然,以秦漢時齊地船工的航海技術水平,如果在朝鮮半島南部港口得到補給,繼續東渡至於日本列島是完全可能的。而由今山東、江蘇沿岸浮海,也確有可能因“風引而去”,“遭風流移”,而意外地直接東渡至於日本,徐福東渡的傳說,可以說明早在秦始皇時代,中國大陸已經有能力使自身文化的影響傳播到東洋。

徐福東渡傳說得以在日本流傳的背景,是日本文化在繩文時代末期至彌生時代初期這一曆史階段,發生了空前的飛躍。而這種突變的直接原因,一般認為與大量外來移民相繼由中國大陸直接渡海或經由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帶來了中國的先進文明有關。

兩漢與倭國的交往《漢書·地理誌》中已經出現關於“倭人”政權的記述:“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在帶方東南萬裏”。自西漢後期起,它們與中國中央政權間,已經開始了正式的往來。

《後漢書·東夷列傳》中為“倭”列有專條,並明確記述自漢武帝平定朝鮮起,倭人已有三十餘國與漢王朝通交。

《後漢書·東夷列傳·倭》記述,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1784年在日本福岡市誌賀島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金印,證實了這一記載。一般認為“委(倭)奴國”地望,在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儺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