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同南亞、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1 / 3)

周秦漢唐文明向周邊地區的拓展,南亞、東南亞也是重要方向之一。

周秦時代,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文明已經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文明有所溝通,考古發現的若幹現象為說明這一曆史文化過程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兩漢時代,嶺南文化的進步與西南夷道的開通表現了中國文化南向進取的積極態勢,南洋航運的發展,描寫了這一時期漢文化曆史成就的輝煌的一頁。

唐代文明對於世界文明的曆史性貢獻,有些是通過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實現的。唐代海運所開通的陶瓷之路,經過南亞、東南亞地區,將中華文明的精美創造一直遠送到遙遠的非洲。

一、周秦兩漢同南亞、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同南亞、東南亞早期文化交流的跡象普遍發現於華南地區的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是中國南方地區具有濃厚地方性特征的文化遺物。

有段石锛是石锛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其背部偏上有橫脊、凹槽或台階,锛被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便於裝柄。

有肩石器又稱作雙肩石器,其中以锛數量最多,也有少量的斧和鏟。有肩石器的共同特征是器形寬扁,上部有雙肩,以肩為界,器身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裝柄。

有段石锛的主要分布地域,包括太平洋西岸各地區、南美洲西海岸以及南太平洋諸島嶼和菲律賓等地,最南抵達新西蘭島。也就是說,這一器物類型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大部分地域成為一種共同的文化特征。

有肩石器則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雲南諸省區及香港地區,以及南亞和東南亞各國如印度、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盡管隻是華南地區早期文化中的兩種因素,但是其延續年代之長久和流布範圍之廣闊,卻為其他文化因素所不及。這兩種典型器物,不僅構成中國東南地區早期文化的主要特質,而且也成為有助於了解整個西太平洋地區原始文化演進脈絡的指示物。

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的使用地域盡管在一定範圍內有所交叉重合,但是卻有各自明確的起源中心和流傳線索。有段石锛在長江下遊地區發源,隨後主要循東路南下,進入南太平洋島嶼。有肩石器在珠江三角洲發源後,則主要循西路南下,進入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及南亞諸國。

顯然,中國東南地區的早期文化曾經對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和太平洋諸島嶼發生過一定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銅鼓:文化傳播的神秘信號銅鼓是一種青銅鑄作的打擊樂器。

銅鼓的主要分布區,以中國的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海南諸省區,以及越南北部最為稠密。老撾、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有零星發現。

一些文獻記載,在江西、湖北、福建等省有以“銅鼓”作為地名的情形,據說曾經有出土銅鼓的傳聞,然而尚無考古資料可以證實,因此一般並不劃入銅鼓分布區內。

中國是銅鼓分布最為密集、出土數量最多的國家。據初步調查,現收藏於我國各地各級文物博物館單位的古代銅鼓,有1360多件。中國又是最早著錄和研究銅鼓的國家,許多曆史文獻、文學作品和地方誌中,都記載了南方發現和使用銅鼓的情形。據說曆代官私著錄,涉及銅鼓的,不下一百種。

銅鼓往往在盛會時作為主要樂器擊打,有時也用作發布某種信號的工具,用以傳遞消息,召集群眾。

關於銅鼓的起源,有印度說、柬埔寨說、越南北部說、中國雲南中部說以及中國兩廣交界處說等多種。現在看來,以起源於中國說論據較為充實。這多種見解能夠提出,足見銅鼓是一種跨地域的文化存在,其流傳,表現出不同係統的文化相互交流的曆史過程。

漢代南洋航運自漢武帝時代起,漢帝國開始打通了東南海上航路,推進了南洋交通的發展。《漢書·地理誌》記述了西漢時期初步開通的南洋航路的交通狀況:“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

西漢時代,中國遠洋艦隊已經開通了遠達南印度及斯裏蘭卡的航線。東漢時代,中國和天竺(印度)之間的海上交通相當艱難,然而仍大致保持著暢通;海路於是成為佛教影響中國文化的第二條通道,江蘇連雲港孔望山發現佛教題材摩崖造像,其中又多有“胡人”形象,結合徐州東海地區佛教首先熾盛的記載,則可以理解海上交通的曆史文化作用。漢順帝永建六年(131),位於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或蘇門答臘的葉調國國王遣使經日南航海來漢,同期抵達者還有位於今緬甸的撣國的使節。

秦漢時期南洋海路的開通,多有文物資料以為證明。

廣州及廣西貴縣、梧州等地的西漢墓葬多出土形象明顯異於漢人的陶俑。這類陶俑或托舉燈座或頭頂燈座,一般頭形較短,深目高鼻,顴高唇厚,下頷突出,體毛濃重。有人認為其體征與印度尼西亞的土著居民“原始馬來人”接近。這些陶俑的服飾特征是纏頭、綰髻、上身裸露或披紗。另有下體著長裙的女性侍俑。這些特征也與印度尼西亞某些土著民族相似。然而從深目高鼻的特點看,則又可能以南亞及西亞人作為模擬對象。這些陶俑的發現,反映當時嶺南社會普遍使用出身南洋的奴隸,也說明西漢時期南洋海路的航運活動已經相當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