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發秘府,命劉向校理舊文,於是古文始顯。劉向死後,哀帝又命他的兒子劉歆代理父職。於是引發了今古文之爭。古文經與今文經,本來隻是個別文字的不同,由於利祿的驅使,今文學家對經書任意發揮,以迎合統治者的需要,使得儒學逐漸宗教化,離原經越來越遠。所以到了劉歆,開始建議朝廷把古文經立於學官。這一建議,受到今文博士們的反對。劉歆便寫公開信(《移太常博士書》)指責他們。結果激起了更激烈的反對。劉歆的建議未能實現,他自己也嚇得做地方官去了。王莽掌權後。把劉歆召回朝中,使掌儒林。於是劉歆再次倡行古文,得到王莽的支持。結果《古文尚書》《左傳》《逸禮》《毛詩》都被立為學官,設立了博士,使古文經典第一次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古文經學由此得到了發展。
三、東漢經學
“七經”東漢是經學的昌盛時期,這一時期經學的變化,一是《孝經》《論語》升格為經,出現了“七經”的名稱;一是在今古文論爭中古文經逐漸由弱轉強,今文走向衰落。同時,還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經學大師。
自從漢武帝立五經博士,“五經”定稱,專指《易》《書》《詩》《禮》《春秋》。《春秋》雖有三傳。《禮》雖有《記》,均未尊之為經。所以一直至東漢初,還是五經。而到了東漢後期,開始出現“七經”的名稱。七經,是指原來的五經加上《論語》《孝經》。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相傳為子夏等人共同撰定。西漢《論語》有三家,一是《古文論語》二十一篇,孔安國為之訓說;二是《齊論語》二十二篇,屬今文;三是《魯論語》二十篇,也屬今文,比較盛行。西漢治《論語》的學者除孔安國外,主要是王吉、張禹、夏侯勝等人。其中張禹最為有名。東漢初包鹹治《論語》,並作章句。賈逵治《古論》,“為之訓說”。後來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這也就成了後世《論語》的定本。
《孝經》,是一部專講孝道的書,相傳為孔子授意弟子曾參而作。西漢《孝經》也有古文、今文兩本。《古文孝經》凡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傳,昭帝時魯國三老獻於朝廷,劉向校書時校及。《今文孝經》十八章,傳之者有長孫氏,江翁、劉向“以《孝經》顏芝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仍屬今文。東漢《孝經》升格為經,許慎、馬融傳古文《孝經》,各有注、說。鄭玄、鄭小同傳今文,為之作注,成為後世定本。
今古文之爭與今文的衰落經今古文之爭,始終是圍繞著立博士而展開的。古文經王莽執政時雖一度立博士,但不久隨著王莽的垮台也就被廢止了。東漢初,光武帝立五經博士十四人,全是今文。於是便引發了東漢第一次今古文論爭。當時尚書令韓歆上書,建議立《費氏易》和《左氏春秋》博士。今文博士範升反對,引起論爭,而光武帝最終立了《左氏》學,結果論議嘩然,公卿大夫多次上朝廷爭,光武帝便又廢了《左氏》學。這場論事,最終雖然古文學派失敗了,但從此以後相信古文的人漸漸增多,皇帝也開始漸漸傾向古文。
第二次論爭,是在章帝時,建初六年,賈逵入宮講《左傳》《古文尚書》《毛詩》,並具條奏《左傳》長於《公》《?》的地方,又為帝言《古文尚書》同異,又撰齊、魯、韓三家與《毛詩》異同。當時今文家李育出麵反對,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建初四年,詔李育與諸儒在白虎觀論五經,李育以《公羊》難賈逵,“往返皆有理”,結果古文家失敗。
第三次是在桓、靈間。當時今文家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詁》,和他的老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的觀點,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梁廢疾》,以難《左傳》《?梁傳》。鄭玄針鋒相對,作《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以批駁之。服虔也以《左傳》駁何休。結果《左傳》雖然沒有被立在學官,但今文學則日漸衰落,而古文學則日漸興盛了。
今文學的衰落,主要是其自身的弱點所致。今文學最大的弱點,一是妖妄,一是煩瑣。因為今文學家從根本上是把經書作為升官進身的工具,所以他們必然要使經學為政治服務,因則往往用讖緯說經,使他們的經說中充滿荒誕不經的迷信邪說,時間一久,自然被人蔑視。另外他們對經文的解釋,支離蔓衍,極為煩瑣,一經之說,往往多達百餘萬字,少者也有幾十萬字。這種煩瑣的說教,自然也引人憎惡。
古文經學的興盛及古文學家與今文經學相反,古文經學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認與提倡,所以古文學家也用不著去講災異,去迎合統治者,去為政治服務。他們隻是把經書看成史料,把經學當成學術,去研究而已。他們的治學方法,是“通訓詁”“舉大義”,不搞煩瑣說教,所以古文學在民間得到發展。東漢由於光武帝一度立《左傳》博士、章帝好古文經,相信古文經的人愈來愈多,再加上今文學自身的弱點,所以古文經學在民間逐漸地占了上風,成了私學的主流,並進而興盛起來,最終取代了今文學。
東漢一代,出了一大批古文經學大師,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賈逵、許慎、馬融、鄭玄。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一生著經傳義詁及論難一百餘萬言。經他倡導,古文經典得到推廣傳行,他也成為“諸儒宗”。
許慎字叔重,賈逵弟子,博通五經,當時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稱。撰《五經異義》及《說文解字》。《說文解字》,就是總結古文經學訓詁的成就而撰成的,並成為我國第一部文字學著作。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才高博洽,為當世通儒,教養諸生,弟子千餘,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使古文經學臻於成熟。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曾師從京兆第五元先,東郡張恭祖,師從馬融,因而兼通今文、古文。他遍注《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等,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盙?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一百餘萬字,多傳於今。鄭玄注經,不拘家法,兼采古今,擇善而從。結果形成一家之言——鄭學。鄭學的盛行,使古文、今文的家法完全混亂,從而也加速並導致了今文學的完全衰落。
白虎觀會議與熹平石經白虎觀會議,也是東漢經學中的一件大事。建初中,因今文學家楊終建言,章帝詔諸儒在北宮白虎觀論考五經異同,“共正經義”。當時參加論定的大儒有班固及賈逵、丁鴻、劉羨、魏應、淳於恭、張?、李育等人,章帝親臨稱製,並令班固記錄撰集其事,而成《白虎通義》,簡稱《白虎通》,又名《白虎議奏》,流傳至今。
漢靈帝時,由於當時以甲乙科考試博士,致使諸博士互爭高下,以至發生賄賂蘭台私改經書文字以合私文的事。議郎蔡邕等人,又以為“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便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等一起上書,奏主正定六經文字,立石經。靈帝準奏,蔡邕便親自書寫,使工鐫刻石經立於太學堂前東西兩側。碑高一丈、寬四尺,前後兩麵刻字,每麵四十行,每行七十三字,共五十六通。包括《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魯詩》《儀禮》及《論語》,世稱“熹平石經”。熹平石經,是我國第一次將經籍文獻全文刻於石碑,這對經籍文字的統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唐代經學
五經定本與《五經正義》唐代是經學的統一時期,突出的表現,就是五經定本《五經正義》的頒布及開成石經的刊立。而經學自身,又以音義、義疏及集解之學為發展特征。同時,經書的範圍,也擴大到九經、十二經。
經書傳至唐代,已經“去聖久遠”,文字多有訛謬。太宗貞觀四年(630),詔顏師古於秘書省校定《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五經。顏師古名籀,祖父顏之推,是北齊名儒。他受詔集五經舊本,詳加校閱,多所厘正。校完以後,太宗又詔房玄齡集諸儒重加詳議。經過辯難答疑,諸儒及皆歎服。貞觀七年,朝廷將顏師古所校定的五經頒行天下,稱為“新定五經”。
從此以後,五經文字統一,不再有師說之異文。這是唐太宗統一儒學的第一步。
五經定本頒行以後,太宗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義疏之學,起於六朝。至隋代,各經已均有義疏。孔穎達等作五經義疏,是一種帶有總結性的工作。貞觀十六年(642),五經義疏初稿完成,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於是太宗下令重加裁定。到太宗崩逝,未能完工。永徽二年(651),高宗又詔進行校正,於是長孫無忌等人又作增損訂正。至永徽四年,始以《五經正義》之名頒布。其體例,是各經均選舊注一家,注下作“疏”,“疏”兼釋經、注,有疏通證明之意,所以征收繁富,發揮殆盡。從此,五經經義無異說。而且朝廷每年明經考試,均以之為準,所以被天下士民奉為圭臬。
“九經”與四經注疏四經,指《周禮》《儀禮》《公羊傳》《?梁傳》。玄宗開元八年(720),國子司業李元璀建議允許習四經者入第,玄宗從之。至此,《三禮》《三傳》均上升為官方承認的經,有了“九經”之名。於是乎又出現了私家四經義疏。
四經義疏,與《五經正義》體例完全相同。其中《周禮義疏》和《儀禮義疏》出現較早,作者均為賈公彥。二經義疏之注均用鄭玄。《?梁傳義疏》,為楊士勳作,注用範寧《集解》。《公羊傳義疏》,為徐彥所作,出現最晚,注用何休《解詁》。四經義疏雖皆私家所撰,但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十二經”及《開成石經》“十二經”,是指“九經”及《論語》《孝經》《爾雅》。《論語》《孝經》,本在漢人“七經”之內,曆來傳治不衰。《爾雅》,是一部專門解釋古詞詩的書,分為十九篇。其作者有以為周公所作,有以為孔子所作,也有以為子夏、叔孫通、梁文等遞增而成。《爾雅》本身雖不是經,但它是讀經的工具,所以自漢代學者就重視它。西漢武帝時犍為舍人及哀帝時劉歆均曾為之作注。東漢作注的有樊光、鄭玄等。晉代郭璞,一人作了《爾雅注》《爾雅音》《爾雅圖》《爾雅讚》,使《爾雅》之學漸盛。到了唐代,便升格成了經。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二月,命唐元度覆定諸經文字。十二月,命於國子監兩廊刊立石經。至開成二年(837)十月告成,後世稱《開成石經》,至今仍完整地保留在西安碑林。石經的刊刻,較五經定本的頒布是又一大進步,它為經字以至經學的統一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並為後世經書傳刻提供了可靠的版本依據。迄至今日,《開成石經》作為現存最早的十二經文字版本,仍發揮著它的作用。
陸德明《經典釋文》陸德明名元朗,以字行。由隋入唐,任國子博士。所撰《經典釋文》,是唐人最有價值的經學著作之一。該書博采漢魏六朝以來音切二百三十餘家,兼取諸家訓詁,考證各本異同,凡三十卷,分為《周易音義》《尚書音義》《毛詩音義》《周禮音義》《儀禮音義》《禮記音義》《春秋左氏音義》《春秋公羊音義》《春秋?梁音義》《孝經音義》《論語音義》《老子音義》《莊子音義》《爾雅音義》,及《序錄》一卷,是漢魏六朝以來“音義”學之總彙。陸德明采諸本、訪異同,撰成《經典釋文》,保存了大量唐以前各經典中文字的音讀,不僅為後人閱讀研究諸經典提供了方便,而且為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經典釋文》的體例,一般都是摘采單字注音、釋義,或直注直釋,或引各家說,或引《爾雅》《說文》。對版本文字的異同,也多有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