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經學(2 / 3)

除子貢、曾參、商瞿外,孔子弟子中子遊、子張、子貢、原憲、公西赤、宰予等人,有的傳《禮》,有的問《易》,有的問《書》,有的學《詩》,也各有所傳。

據《韓非子·顯學》記載,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據後人考證,顏氏傳《詩》為道,為諷諫之儒;孟氏傳《書》為道,為疏通致遠之儒,漆雕氏傳《禮》為道,為恭儉莊敬之儒;仲良氏傳《樂》為道,以和陰陽,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道,為屬辭比事之儒;孫氏傳《易》為道,為潔淨精微之儒。可見不僅各有所傳,而且已經有了致用之意,這些儒家,都是孔子的門人弟子所創。

孟、荀之經學孟、荀,指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代最大的兩位經學家,所以以他們的經學來代表戰國經學。

孟子的經學

孟子名軻字子居,鄒國人,生活於戰國中期,孟子的經學,受傳於子思的門人。子思,一般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孔?(字子思)。也有人認為是孔子的弟子原憲(字子思)。總之是孔門中人。孟子於六經均有研究。後人認為“知《易》者莫如孟子”,“知《書》者未有如孟子者”,“知《詩》未有如孟子者”,“知《春秋》未有如孟子者”,“達禮、樂之情,無如孟子者”。可見他的經學比較全麵。不過總體上說來,孟子的經學還是有他的特點,這就是讓經學為自己服務,把經書作為宣傳自己思想的工具,所以後世認為他是經學之祖。

荀子的經學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時代稍後於孟子。荀子的經學,出於子夏之門,所治有《詩》《禮》《樂》《易》《春秋》五經,而於《春秋》則兼通三傳,於《詩》又兼開三家。

關於《春秋》三傳之學,《左傳》受之於虞卿,傳之於張蒼;而其《荀子·大略篇》言春秋賢穆公善胥命,《王製篇》言桓公劫於魯莊,又言周公述職之事,全與《公羊傳》相合。

關於《詩經》,他受自根牟子、曾申,下授大毛公毛亨,是為《毛詩》。《魯詩》,為魯人申公所作。而申公,則是荀子的學生,受《詩》於荀子另一學生浮丘伯。而《韓詩外傳》又引荀子說《詩》四十餘條。說明三家《詩》全出荀子。

關於《禮》學,《荀子》書有《禮論》一篇。而他的政治主張,更提倡“隆禮尊賢”。

關於《易》學,《荀子·非相篇》引《易》“括囊無咎無譽”以喻腐儒;《大略篇》說《易》之“鹹見夫婦”,又引《易》“複自道何其咎”,以讚美能變。可見他的《易》學比較活。

總的說來,荀子對經學的貢獻,主要在經傳方麵。汪中《荀卿子通論》說:“自七十子之徒既歿,漢諸儒未興,中更戰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不以絕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傳之,其揆了也。”其說是中肯的。

二、西漢經學

《周易》學秦代基本上沒有經學。西漢初,惠帝除挾書令,開獻書之路,經學才逐漸得到恢複。所以,從總體上說,西漢是經學的恢複與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經學的特點,一是自漢武帝設五經博士,經學由私學變成了官學,得到了統治者的提倡,並成為知識分子做官食祿的必治之學;一是傳注之學興起,並形成不同的門派;一是今文學與古文學的形成與相互論爭。

《周易》不在秦焚禁之列,所以一直傳授不絕。漢初最早傳《易》的,是田何。他的《易》學,受自孔子弟子高瞿的弟子眪臂的三傳弟子光羽。漢惠帝時田何年老,守道不仕,惠帝親自登門受業,所以他最終成為《易》學之宗。當時治《易》的,還有即墨成,官至城陽相;孟但,為太子門大夫。周霸、主父偃,也都“以《易》至大官”。田何弟子有王同、周王孫、丁寬、伏生,四人各有《易傳》數篇。漢武帝置五經博士,《易》博士楊何,即王同的弟子。丁寬從田何受《易》,學成以後東歸,田何對門人說:“《易》以東矣。”丁寬到洛陽後,又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他自己又“作《易說》三萬言,以傳田王孫,為博士。王孫又傳施讎、孟喜、梁丘駕,於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又有《京氏易》。京指京房(非楊何弟子京房),受《易》於孟喜弟子焦延壽,以善明災異得幸。

以上各家皆列於官學,另外漢代民間《易》尚有費氏、高氏二家。費氏名直,治《易》長於卦筮,沒有章句,隻是用《彖》《象》《係辭》《文言》解釋上下經。後世稱讚費氏《易》為古文,而備受青睞。漢代陳元、鄭眾皆傳費氏之學。馬融又為之作傳,以授鄭玄。鄭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曹魏時期的王肅、王弼也為之作注。現在的《周易》,就是由這一係傳下來的。高氏各相,治《易》與費直同時,學出丁將軍(寬),也沒有章句,專說陰陽災異。

《尚書》學西漢最早傳《尚書》的是故秦博士濟南人伏生,名勝。秦始皇禁《書》的時候,伏生把自己的書藏在了夾壁之中。不久大兵起,他也流亡異鄉。漢朝建立以後,伏生回去找所藏的書,隻剩下29篇,於是就用它在齊魯之間教授。漢文帝時,就準備召他進京,而當時伏生已九十多歲,不能上路,於是下詔太常,讓掌故官晁錯去跟他學,所學也是這29篇。

伏生的弟子主要有張生和歐陽生,二人共撰《尚書大傳》。張生之學傳夏侯都尉,都尉傳其族子夏侯始昌,始昌傳夏侯勝,勝傳夏侯建,於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歐陽生之學傳倪寬,寬又授歐陽生的兒子,世代相傳,到歐陽生的曾孫歐陽高,為博士。歐陽高的孫子歐陽地餘也為博士,參加石渠閣會,元帝時官至少府。兒子歐陽政王莽時為講學大夫。由此《尚書》有歐陽氏學。

以上歐陽及大、小夏侯氏之學,是所謂西漢《尚書》三家今文學。《尚書》古文學出於孔氏。關於《古文尚書》的來源,《漢書·藝文誌》記載:“《古文尚書》者,出孔壁之中。武帝末(初),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所以,傳《古文尚書》的還是孔安國。《史記·儒林傳》載:“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起其家,就是興起了他的家法。這就是《古文尚學》學。《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的不同,除了多出十六篇之外,還有文字方麵的差異。

《詩經》學《詩經》雖屬秦代禁書,但詩可以口誦,所以實際上並沒有被禁絕。西漢一代,《詩經》學主要有魯、齊、韓、毛四家。

《魯詩》,由魯人申培所傳。申培受《詩》於荀子的弟子浮丘伯,漢初教授於鄉裏。《齊詩》,最早始於齊人轅固。轅固景帝時為《詩》博士,傳齊人後蒼,作《齊詩》。《韓詩》,韓指燕人韓嬰。據《史記·儒林傳》,韓嬰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清河王太傅。他“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其學傳於燕趙之間。《毛詩》,毛指趙人毛亨。毛亨受《詩》於荀子,作《故訓傳》,授毛?。當時人稱毛亨為大毛公,毛?為小毛公。於是世有《毛詩》之學。

四家《詩》中,魯、齊、韓三家為今文,毛屬古文。實際上也隻有個別文字與訓詁不同而已。

《禮》學漢初最早傳《禮》的是魯人高堂生。他所傳《士禮》十七篇,就是後世所謂的《儀禮》。高堂生的弟子徐生,善於“為容”(表演禮儀),文帝時為禮官大夫。後來世代相傳,孫子徐延、徐襄及其弟子數人都曾做禮官大夫。

另外《禮古經》,與《古文尚書》同得於孔子舊宅壁中(一說出魯淹中,為河間獻王所得),共五十六篇,除去十九篇與高堂生所傳本相同的,多三十九篇,所以又稱“《逸禮》三十九篇”。

《禮》除經以外,還有“記”。“記”是禮家關於禮的撰著。《漢書·藝文誌》著錄《禮》一百三十篇,相傳也出於孔壁。據鄭玄說,當時傳《禮》的有十三家,隻有高堂生及其五傳弟子戴德、戴聖的名字尚在。戴德(即大戴)傳《記》八十五篇,戴聖(即小戴)傳《記》四十九篇。

還有《周禮》。《周禮》本名《周官》,為先秦古書。關於《周禮》的流傳,一般的說法,是漢武帝時有一個姓李的人得到了《周禮》,把它獻給了河間獻王,獻王發現缺《冬官》一篇,購求不得,就用《考工記》補足,然後獻給了朝廷,藏在了秘府,世人莫得見。一直到王莽時,劉歆請立博士,才顯於世。

與《禮》相關的《樂》,秦火以後完全失傳,所以漢人無傳《樂》者。至武帝立五經博士,就不含《樂》,從此也就沒了“六經”之名。《漢書·藝文誌》有“《樂記》二十三篇”,隻相當於《禮》之“記”而已。

《春秋》學孔子修《春秋》,敘事簡明,微言而有大義,所以後世弟子口說相傳,互有發明,於是形成了不同的門派,即所謂“傳”。漢代流行的主要有《公羊傳》《?梁傳》《鄒氏傳》《夾氏傳》和《左氏傳》。其中“《鄒氏傳》無師、《夾氏傳》無書”,所以下麵隻說三傳。

《公羊傳》傳自公羊高。文獻記載:子夏傳《春秋》與公羊高、高傳其子羊,羊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公羊壽與胡母子都二人將所傳著於竹帛,而有了書。由於是公羊五世相傳而來,所以題稱《公羊傳》。胡母子都以治《公羊傳》景帝時為博士,弟子有公孫弘等。當時傳《公羊傳》的另一大師是董仲舒,也為博士。他以《春秋》災異推陰陽變易,著《災異之記》。弟子有褚大、殷忠、呂步舒等,皆至大官。胡母子都是齊人,所以漢代《公羊》學主要流行於齊。其特點是不重訓詁,重點發揮微言大義,重王霸,盛稱齊桓公,“為漢製法”,講災異神話,多妖妄之說、刻薄之語。武帝尊信《公羊》家,立博士,由此《公羊》學大興。

《?梁傳》傳自?梁赤,係魯學,也不重訓詁,講微言大義。但“下筆矜慎,於事實不甚明了者,常出懷疑之詞,不敢武斷”。不重視王霸,“有儒者之風”。漢初傳《?梁》學的主要是江生。

江生受《?梁傳》於魯申公,傳子孫。宣帝尊信《?梁》,閔其學將絕,征江生之孫為博士,選繼教授。甘露元年,召名儒蕭望之等人在殿中評議《公羊》《?梁》異同。當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瞚、伊推,《?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等都參與辯論,結果蕭望之等人多從《?梁》。從此《?梁》之學大盛,周慶、丁姓均被拜為博士。《公羊》《?梁》雖均屬今文,但《?梁》的傳授方法則近似古學,所以後世有人以之為古文。

《左氏傳》,本名《左氏春秋》,相傳為左丘明所作。漢人說《左氏傳》與經,猶衣之表裏。《左傳》與《春秋》的最大不同,就是敘事詳盡,可知其旨在采集事實,以考同異,不以訓詁為事,與其他解經之傳不同。“漢興,北平侯張蒼獻《左氏春秋》”。當時治《左傳》的還有賈誼、張敞等人。賈誼作《左氏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又經貫長卿(貫公少子)—張禹—尹更始—尹鹹、翟方進一線傳到劉歆,平帝時,立《左氏傳》博士。班固說:“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詁而已。及劉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可知漢人《左傳》學也講義理。

今古文之爭秦時社會上通行隸書。漢代相沿,從伏生傳的二十九篇《尚書》,一直到社會上流傳的其他各經,都是用隸書書寫的,當時也無所謂今文。後來魯共王在孔壁中發現的經書,都是用古文(戰國文學)書寫的,於是便把當時的文字隸書稱為今文,遂有了古文、今文的概念。孔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有《古文尚書》《逸禮》《論語》《孝經》等,後來河間獻王從民間又得到了《周禮》等,張蒼獻的《左傳》也是古文。這些古文經典,後來都上繳朝廷,被藏在了秘府,民間莫得見。漢武帝立五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