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是指對經書——儒家經典文獻進行研究、注釋、闡發的議論之學。在先秦時代,各學派的經典文獻,都可以稱為經。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經”字便基本上被儒家所壟斷了。所以中國曆史上所謂的經學,實際上專指對儒家經典的研究。儒家經典,從《周易》到《春秋》,到《爾雅》,內容十分廣泛。所以中國的經學,實際涵蓋著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文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應該說,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的基礎與主體,更是周、漢、唐學術文化的基礎與主體。
一、周代的經與經學
孔子以前的經書周代是經學誕生與奠基時期。這中間,孔子是一位核心人物。因為沒有他,就沒有儒家學派,也就沒有經學。
孔子生活的時代,正當春秋晚期。經書既指儒家經典,照理說孔子以前就不能有經。但事實上,文獻本身則是先經而存在的。它們主要有:《易》,指《易經》,即現在《周易》中經的部分,是一部占筮書。所謂占筮,就是用蓍草卜卦。占筮時用五十根蓍草莖,抽去一根,把剩下的四十九根通過揲(分)、營的手法來成卦。然後根據所成的卦象參考占筮書來預測吉凶。卦象是由陰(——)陽(—)兩種符號的重疊與交易而構成的。如重疊三層,便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疊,又組成六十四卦。把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並且給各卦作卦辭及爻辭,一般認為是周文王所為。與《周易》同時的古筮書,還有《連山》《歸藏》。二書已經不存。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竹簡有《歸藏》,為了解其內容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書》,就是後世所說的《尚書》。《詩》,就是《詩經》,是詩歌的總集。詩是表達思想的,歌是詠唱語言的。把文字記錄的詩歌彙集起來,就是《詩》。
《禮》,是指各種禮節儀式的書,後世專指《儀禮》,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同時,禮對於維護社會秩序,鞏固尊卑製度,具有很強的作用。周禮,一般認為是周公所作,應該有可信度。當然,周公不可能一次將所有的禮儀全部製定出來。應該說,周禮是隨著其社會的需求而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禮經·中庸》說:當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樂》,即所謂的《樂經》,是有關音樂的專書。樂的起源十分早。古人對樂十分重視,用它做教化的工具,並且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樂製度。
《春秋》,本來是按年、時、月、日順序記事的史書的通名。周代大約自宣王以後,不僅周王室,而且各諸侯國也都有《春秋》。各國的《春秋》之中魯之《春秋》,最為有名,以致後人把《春秋》誤認為是魯國史書的專名。關於《春秋》的命名。有人認為古代隻分春、秋二季,沒有夏季、冬季、所以用“春秋”代表一年,實際上是不對的。稱為《春秋》隻是約舉或者簡稱而已。
以上是孔子以前的經書,即所謂古六經。
孔子與六經經書本身產生在孔子以前,但是孔子以後所傳的經書,卻都與孔子有關。下麵分經敘述:
孔子與《周易》
孔子與《周易》的關係,一般稱之為“讚”。讚,是輔、助的意思。也就是說,孔子對《易經》原書並沒有改動,隻是在經後麵作了輔讚。輔讚經,就猶如給經增添翅膀,所以也稱為“翼”。相傳孔子共作了十篇輔讚《易》的文字,所以稱為《十翼》,由於與經相對,所以又稱為《易傳》。
現在的《周易》的《易傳》,分別為:一、二:《彖傳》上、下。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卦辭,隨原經分為上、下。三、四:《象傳》上、下。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爻辭,也隨原經分上、下。五:《文言》。解釋《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六、七:《係辭》上、下。通論《易經》,內容龐雜,篇幅較長,分上、下。八:《說卦》,主要記述說明八卦所象的事物,如雲:“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之類。九:《序卦》。解釋六十四卦的順序。十:《雜卦》。解釋六十四卦的卦義。因為不按照六十四卦的順序,而是錯雜解釋,所以稱為“雜卦”。
以上《十翼》,事實上並不是同一時代的作品。據研究,其中有的可能較早,而大部分,則是戰國時代的作品,甚至要晚到漢初。可見已經不是孔子的《易傳》。不過它既然沿用了“十翼”的名稱,想必與孔子的《易傳》有一定關係。應該說,它是後世經學家對孔子《易傳》的補充與發揮。
孔子與《尚書》
孔子與《書》的關係,一般稱之為“刪”。我們知道,《書》本來是史官對統治者言行及朝廷大事的記錄,孔子以前的書篇很多。而孔子以後所傳《尚書》,據《書序》最多也隻有一百篇,說明後世《尚書》肯定是經人刪定過的。另外先秦文獻中引“《書》曰”,很多不見於今本《尚書》,卻見於《逸周書》。而《逸周書》,自漢人就以為是“孔子刪《書》之餘”。可見後世的《尚書》,確實是經過刪定的。
關於孔子刪《書》,《尚書正義》引《尚書緯》記的比較具體詳細。它說:孔子尋求古代的《書》,一共得到從黃帝玄孫帝魁到秦穆公時代的書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去遠取近,選取可以作為社會法戒的一百二十篇,以其中一百零二篇為《尚書》,以十八篇為《中侯》。書的記載固然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全不信。比如去遠取近、選取可以作為社會法戒者編為《尚書》的說法,就比較符合情理、符合事實,也符合孔子的主導思想。
另外,正像《藝文誌》所說,孔子當時還作了《書序》。現在保存在《尚書》裏的《書序》(分散在各篇前),有人認為不是孔子所作,其實沒有道理。
孔子與《詩經》
孔子與《詩》的關係,一般也稱之為“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漢書·藝文誌》也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零五篇。”應該是可信的。
《詩經》三百零五篇,分為三大類,即《風》《雅》《頌》。《風》也稱《國風》,是地方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盶》《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的意思,與《風》相對,指非民間的,即上層的、貴族的作品。《雅》分為《小雅》與《大雅》兩部分,《小雅》共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頌》,是宗廟祭祀的頌歌,共四十篇。分《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所謂《商頌》,一般認為是周代宋國的作品。因為周成王封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於宋(都城在河南商丘南)繼承商祀。
孔子與《儀禮》
孔子與《禮》的關係,一般稱之為“綴”,即采輯編綴。孔子一生好禮,小時候“為兒嬉戲,常設俎豆,設禮容”。後來又“適周問禮”。平時“入太廟每事問”,處處留意禮。周遊列國期間,也沒有放鬆對禮的演練。曾經與弟子們在宋國一棵大樹下習禮,被宋國的司馬桓?砍了大樹。所以,由他把周魯的各種禮儀采輯起來加以整理記錄,是完全可能的。
《儀禮》共十七篇,各篇篇名分別為:《士冠禮》《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
孔子與《樂》
孔子與《樂》的關係,一般稱為“正”。《論語》裏記孔子的話說:“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所謂正,就是正它的曲調,使《雅》有《雅》的曲調,《頌》有《頌》的曲調,所以《雅》《頌》各得其所。因為當時《詩經》是配樂演唱的。除過配《雅》《頌》的樂以外,孔子所正的,主要應該是配合各種禮儀的樂。又因為古代禮樂不分家,有禮就有樂,如周武王滅商後舉行的典禮,就有樂相配,所以後世恒言“禮樂”。
孔子與《春秋》
孔子與《春秋》的關係,一般稱之為“修”。修,就是編修,就是作。我們知道,《春秋》本是編年體史書的通稱。孔子所修《春秋》,據內容知道它主要記魯國的史事,但是《春秋》裏還有不少周王室及其他諸侯國的事情,而魯國的舊史,“局於一國,其於列國,或赴告不全,甚或有所隱諱,不能得其實,即魯史載筆,亦未必無誤”。所以,孔子當時肯定還參考了魯國以外的史書。《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看來也是可信的。
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主要是想通過貶、損來寄托自己的思想。“《春秋》之義行,而天下亂臣賊子懼”。這正是《春秋》被儒家奉為經典,並得後世後代封建統治者認可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孔子與《六經》,實際上也可以看做孔子的經學。孔子的經學,有四個特點,就是所謂的“不語怪、力、亂、神”。也就是說他不講怪異,不歌頌暴力,反對犯上作亂,不講牛鬼蛇神。這正是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後世經學的基本思想。
孔門之經學孔門,指孔子的弟子及後學。
孔子定六經,主要是為了用來教學。所以,孔子的經學是最直接、最正統的經學。孔子死後,其門徒大的做到諸侯的卿相,小的為士大夫的教友,有的則隱而不現。真正傳經學的,隻有子夏、曾參等人。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孔子死後他居西河,即現在的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教授”,專門傳播經學。
子夏於經學的貢獻,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子夏文學著於四科,序《詩》、傳《易》、孔子以《春秋》屬商,又傳《禮》,著在《禮誌》。”
所謂《序》,就是作《詩序》。《詩序》由“大序”“小序”組成,“小序”解釋各篇主題,“大序”概論全部《詩經》,均保存在今《毛詩》之中。
所謂傳《易》,就是作《易傳》。子夏究竟作了哪些《易傳》,文獻沒有記載。今本《周易》易傳中,很可能有子夏的手筆。
關於孔子以“《春秋》屬(囑)商”的說法,所指雖不特別具體,但子夏確與《春秋》有關。又據《風俗通》所載,《?梁傳》的作者?梁赤,是子夏的門人,而《公羊傳》的作者公羊高,相傳也是子夏門人。
關於傳《禮》,一般認為現在《儀禮》中《喪服》一篇,為子夏所作。另外,子夏於《禮》有創立流派之功。
子夏對經學的最大貢獻,應該是發明章句。“《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是漢以來的說法。
可見子夏於六經皆有貢獻。另外鄭康成以為,《論語》也是子夏等人撰定。後世繼承子夏之學的,主要是荀子。
曾參,字子輿,魯國人,小孔子四十六歲。從孔子,主要學《禮》。今《禮記》中的《曾子問》,《大戴禮記》中《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製言上》《曾子製言中》《曾子製言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圓》等十篇,都與他有關。《大學》《孝經》,相傳也是他作。《漢書·藝文誌》有《曾子》十八篇。後世繼承曾子之學的,是子思、孟子一門。所以後世以之為宋學之祖。而子夏,則稱之為漢學之祖。
還有商瞿,字子木,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據《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把《易》傳給商瞿,商瞿傳給楚人眪臂子弘,子弘傳給江東人矯子庸疵,庸疵傳給燕人周子家豎,家豎傳給淳於人光子乘羽,乘羽傳給齊人田子莊何,應何傳給東武人王子中同,中同傳給眫川人楊何。楊何漢武帝元朔中為中大夫。可見商瞿的《易》學傳流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