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規模極為宏大,分內外兩城,內城方形,周長2525.4米;外城為長方形,周長6294米。現存陵丘高76米,底部為485×515米。據曆史記載,秦始皇陵內築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色珍奇珠寶,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用水銀鋪成江湖河海。通過現代考古挖掘工作,不僅古人的這一記載得到了證實,而且揭示出更為豐富多彩的內容,包括周圍陪葬的名聞天下的兵馬俑坑。
到秦朝滅亡之後,鹹陽才喪失了國都的地位。
三、兩漢的都邑與建築
漢長安城的設計與布局長安本是秦朝鹹陽城渭河南岸一個鄉聚名稱,當年曾建有興樂宮等宮殿。西漢長安城的建立便首先從修複興樂宮開始,並改其名為長樂宮。到公元前200年,長樂宮工程結束,漢高祖率群臣從櫟陽遷入新都城長安。
漢長安城位於今陝西西安城區西北10公裏之處。據考古發掘,長安城布局基本呈正南北向。長安城城牆上窄下寬,基址寬16米,高10米以上,牆體由版築夯土建成。其周圍長25700多米,相當於當時的六十多裏長,總麵積達35平方公裏。長安城垣共有十二座城門,即每麵有三個城門,其中東麵由北向南依次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麵由東向西依次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西麵由南向北依次為章城門、直城門、雍門、北麵由西向東依次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每個城門上設城樓,下設三條門道,每條門道寬約8米,可以並行四輛大車。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八街(縱街)九陌(橫街)”之稱。街道三道並列,與城門的三個門道相連接,其中中央大街特別寬敞,是皇帝專用的“禦道”。當時長安的街道不僅開闊,而且路兩邊還種植了槐樹、楊樹及柏樹等,樹木相連,蔽日成蔭。全城中部和南部幾乎全是宮殿區,占全城三分之二左右。城西北角為東、西市,是長安的集中商業活動區。另外,東、西市不僅僅是商業區,而且是手工業區,市內還有官府的手工業作坊。
在長安城北郭以北,有五個陵邑(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和平陵),在東郭以外有二陵(霸陵、杜陵),這裏也居住著從各地強製遷移來的大批富豪。諸多陵邑實際上構成了國都長安的外圍區域。另外,長安城外還有龐大的皇家園囿——上林苑,位於今天渭河南岸的藍田以西,周至、戶縣以東廣大地區,方圓三四百裏。在上林苑內,湖池星羅棋布,離宮別館此起彼伏。在長安城外西南郊的昆明池,昆明池接納樊川、杜曲諸河流,又通過兩條渠道將水引入長安城裏。
漢長安城的宮殿與建築西漢時期,長安城有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明光宮、桂宮以及北宮等宮殿群,其中以長樂、未央宮和建章宮三座宮殿區規模最為宏大。長樂宮位於長安城東南部,據考古探測,長樂宮周長10600米,麵積約6平方公裏。其宮牆為版築夯土牆,基址厚20米,四麵均有一座宮門。在長樂宮東、西兩麵宮門之外,建有闕樓,稱東、西闕。長樂宮坐北向南,內有14處主要宮殿。長樂宮是西漢初年的皇宮,惠帝以後,因皇帝遷往未央宮,這裏遂成為專供太後居住的場所。
未央宮位於長安西南部,是西漢時期皇帝主要活動和居住的場所。經考古探測,未央宮周長8560米,麵積約5平方公裏。其內部有70多處殿閣,巍峨壯觀,氣勢恢弘。
建章宮建於長安城西上林苑中,“度比未央”,而奢侈豪華的程度又過之。建章宮周長達二十多裏,其內殿閣林立,號稱“千門萬戶”。
西漢的建築工藝已明顯取得進步,如磚、瓦等建材的質地和紋飾更為講究,而木構架的結構技術已漸趨完善。在這一時期,抬梁式、穿鬥式這兩種主要構架結構技法得到了成熟的運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土木建築所特有的“鬥拱”在此時明確出現。
西漢長安城的經濟文化西漢時期,長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規模之大,超過古代羅馬城三倍以上,在同期世界城市中罕有與之匹敵者。長安人煙稠密,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西漢末年長安人口有二十四萬。而現代有人依據考古發掘的情況推測,長安人口應不少於五十萬。長安城的手工業非常發達,各種作坊相望於道,為宮廷以及市場提供著琳琅滿目的貨物。與此同時,長安的商業也很繁華,有所謂“九市開場”之說。關於“九市”,曆來說法不一。陳直先生認為:“今可考者,有柳市、東市、西市、直市、交門市、孝裏市、交道亭市七市之名,此外尚有高市”。長安九市,其六在道西,其三東在道東。市場集中在城西的原因,主要在於城東為貴族官僚居住區,屋宇高大,空閑較少。另外,城西接近渭橋,交通便利,這也是商賈雲集的重要原因。
隨著對外經濟交流的不斷擴大,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將當時國內的絲織品、瓷器以及鐵器等商品銷往西方世界;與此同時,長安又吸收了中亞、西亞的大批客商前來貿易,彙集了無數異域的貨物,從而成為海內外的國際大都市。
西漢長安城獨特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基礎,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漢武帝時期,設立太學和五經博士,吸收了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前來讀書,太學生多達千餘人。同時,長安城內聚集了大批文人學者,而在石渠閣、蘭台等等藏書機構中薈萃了大量的圖書石刻,這些都對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西漢的其他重要城市西漢時期,由於商業的繁榮,各地出現了許多大都市。除長安之外,洛陽、臨淄(今山東淄博)、邯鄲(今河北邯鄲)、宛(今河南南陽)以及成都(今四川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其中洛陽水陸交通方便,是關東重鎮。臨淄絲織業發達,人口密集,是齊魯地區的中心。邯鄲是黃河以北的商業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鐵業很發達。成都的手工業,特別是蜀錦,馳名全國。
西漢的城市,不僅在中原地區星羅棋布,而且在南方地區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如江陵(今湖北江陵)“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吳(今江蘇蘇州)“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列,亦江東一都會也”。番禺(廣州)則是當時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
東漢國都洛陽的布局及其建築東漢都城洛陽位於今河南洛陽郊區白馬寺東側,依山傍水,其前身為周朝的成周城、秦朝的呂不韋城。據文獻記載,洛陽城垣東西長“六裏十一步”,南北長“九裏一百步”。通過現代考古探測證實,洛陽城垣東麵長3895米,西麵長4290米,北麵長3700米。由於南麵城垣已經被洛水衝毀,所以今天無法尋覓到其蹤跡,不過如以東西城牆之間距離計算,其長度大致為2400米。城郭周長約14多公裏。也就是說,洛陽城大致呈不規則長方形,當時的洛陽城共有十二座城門,其中東牆由北向南依次為上東門、中東門、?門;南牆由東向西依次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西城垣由北向南依次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北城垣由西向東依次為夏門、穀門。在城內縱橫交錯著二十四條街道,直達各城門。
東漢洛陽城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以往都城設計的原則,其中宮城位居中央,又分南、北兩宮,其間宮殿林立,樓閣相望。在洛陽宮殿中,史籍對北宮正殿——德陽殿記述比較詳細。該殿東西長三十七丈四尺,南北寬七丈。所謂:“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壇,激沼水於殿下,畫屋朱梁,玉階金柱”,遠望極其巍峨壯觀。
除了宮室、衙署之外,在當時的洛陽城內偏北位置有一部分市場存在,還有一些市場則分布在諸城門之外。如:東門外有馬市,北門外有金市等等。至於居民居住的地方都設置“裏”,到北魏時期洛陽依然號稱有“二百二十裏”。在洛陽城外,帝王依舊廣設園囿、池沼,諸如上林苑、芳林苑、西苑、長利苑、靈芝池以及禦龍池等等,作為遊獵、觀賞的地方。
就建築的角度來看,東漢的都邑建築在風格上基本繼承了西漢的遺風,又在以往技法的基礎上有某些進步。如鬥拱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地步,使用極為廣泛,出現了多級鬥拱,即自牆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櫨鬥,其上施拱,也有柱上施櫨鬥者,所謂“一鬥三升”。鬥拱的普遍使用,不僅見於文獻記載,而且在石闕、畫像磚以及明器上都有反映。
東漢洛陽的城市經濟與文化東漢時期,洛陽城的商業相當繁榮,傳統都邑“麵朝後市”的格局有所突破,在洛陽城中除了常設的幾個市場外,還出現了粟市、書肆等市場。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早年在洛陽時,因家貧無力買書,就常常到書肆中看書。各種日用百貨、奢侈品充斥市場。東漢洛陽的手工業也很發達,絲織、錦繡、造紙、冶鐵、製陶以及漆器等產品都很有名。
在東漢時,洛陽城中的文化教育事業有突出的表現。當時,這裏既有規模宏大的太學,最多時曾吸收了三萬多學子前來就學,也雲集了全國著名的文人、學者。靈帝在位時,還刻寫出著名的“熹平石經”(五經)。此外,洛陽外又有收藏圖書的東觀、觀測天文的靈台等等設施。據傳為我國最早的佛寺——白馬寺,也建造於明帝時洛陽城東。
四、隋朝的都邑與建築
隋朝國都大興城的設計與布局隋文帝登基後第二年下詔重新營建新都城。新城的地址選擇在長安舊城的東南方,北枕龍首原,南對終南山。當時,左仆射高皛總負責建設,而實際主持這項工程設計和監督者則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到當年年底,工程大體完工。由於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公,於是,新城便被取名為大興城。
宇文愷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規劃設計家,其施工順序是“先築宮城,次築皇城,次築外郭城”。從平麵布局來看,大興城包括外郭城、宮城及皇城三部分。其中外郭城大致為正方形,東西城垣長9721米,南北城垣寬8651米,總周長約36.7公裏,麵積大約為83平方公裏。從考古出土掌握的情況看,外郭城牆仍為版築夯土結構,城垣基址寬達9至12米。在城垣約3米外則是寬9米、深4米的護城河。全部外郭城共有十一座城門,除了城牆北麵為二座城門外,其餘東、西及南三麵城牆皆為三座城門。其東牆由北向南依次為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南端由東向西依次為啟夏門、明德門、安化門;西城垣由北向南依次為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北城垣由西向東依次為光化門和華林門,分別位於宮城兩側。除了南麵正南門——明德門為五個門洞外,其餘每座城門依然保持三個門洞的設計。
在大興城外郭內,東西向有十四條大街,南北向有十一條大街,縱橫交錯直達各城門,其中通往東、西和南麵城牆三個門的六條大街是城內的主幹街道,極為寬敞。密布的大街將外郭城分成排列整齊的坊市,以起全城南北中軸線作用的朱雀大街為界限,形成東、西兩麵對稱的街區、坊市。坊是官吏和百姓居住的場所。全城共有108坊,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當時城內各坊都有圍牆,人們出入必須經過坊門。在外郭內,還有與坊同時並存的市,即在東、西城區各有一處占二坊的市場,稱作“東市”“西市”,是為商業集中的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