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產生了都邑,西周時期,都邑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出現相當規模的王宮建築。到秦、兩漢和隋唐時期,隨著大一統封建集權帝國的不斷擴張和壯大,前後作為天下中心的鹹陽、長安及洛陽等都城,無論是在占地麵積、人口數量,還是在建築設計等方麵都繼續發展,形成了同期世界曆史上最為恢弘、壯觀的都市。
一、周朝的都邑及建築
西周的都邑及其變遷發源於今陝西關中西部的周族,在公劉時期已在豳(今陝西彬縣東北)建立了城邑。以後,周族因受到北邊戎狄人的壓迫,遂在首領古公皗父的帶領下遷往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東北)。周人在此開墾土地,營建了城郭,此即“岐邑”,後又被稱作“太王城”,並定國號為“周”,在周原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已初步展示了當時宮殿、宗廟、陵墓以及作坊的情況。
從建築的角度來看,早周的都邑、屋室屬於土木建築。其結構由夯土台基、夯土牆壁和木梁構架的屋頂組成,與商代建築的基本特征一脈相承。已故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曾對中國獨特的土木建築主要特征指出:其一,以木料為主要構材;其二,利用構架製之結構原則(即梁柱式建築)。而這種建築手法正基於當時黃河中遊豐富的木材及黃土資源。經過周人對土木建築的繼承和發展,使得這一風格的建築方式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商朝明顯有所不同的是,周原出土的宮室遺跡中有許多瓦,包括板瓦、筒瓦和瓦當。需要指出的是,屋瓦在建築中的出現要算是一種突出的進步。
為了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周文王將都城遷往灃水流域的豐(今陝西戶縣東),以後,西周的國都雖然遷移,但豐京依然是一處重要的政治都邑,周朝的宗廟便保留在此地,成王、康王、穆王及恭王等也都曾在此發號施令。
據現代考古發掘證實,豐京遺址麵積大約有6-7平方公裏,已經出土了十餘處大型夯土基址,組成了成片的建築群體。其中最大的一座主體建築遺址呈“T”字形平麵,在基址附近還有用燒製的陶管鋪設的排水設施。顯而易見,這一組龐大的建築群體是屬於西周王公貴族居住的宮室,也有可能是王室的宗廟。
武王即位後,繼續將都城東遷到灃水東岸的鎬京(今陝西長安北)。史詩稱:“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鎬城周圍的地勢明顯較舊開闊。事實上,鎬與豐因近在咫尺,所以通過橋梁保持了兩地的密切聯係,又有豐鎬的並稱。
西周國都鎬京西周的國都一直在鎬京,前後曆時達257年之久。
據成書於春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記載,鎬京城的布局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城市呈方形,方九裏,每邊有三座城門。城中的街道為九經九緯,左有宗廟,右有社壇,朝堂在宮殿前,市場則在宮殿後,總體市容相當整齊。然而,這一記述因尚未得到考古發掘的有力證實,所以未必完全可信。不過,從目前鎬京遺址出土的大量實物情況來看,鎬京城的規模不小,應當包括天子居住的宮殿、貴族及平民的居住區,還有手工業作坊區及陵墓等等設置。如在其遺址中多次出土了青銅器、陶器、玉器和蚌器等等器物以及十餘處車馬坑,更重要的是發現了許多組夯土台階、門廳等建築遺跡。
東方重鎮——雒邑西周在滅亡商朝之後,為了加強對東方廣大地區的控製,於是營建了雒邑(今河南洛陽)城,並給其以“成周”之名,與鎬京的“宗周”相對稱。雒邑在西周時期一直作為東方的政治、軍事中心而存在。到犬戎攻殺幽王、焚毀鎬京後,平王遂將國都完全遷往雒邑(又名王城),雒邑又成為東周的政治中心。到秦最終消滅名存實亡的東周,雒邑作為都城存在了515年。
據史書記載,雒邑城一千七百二十丈,郭方七十裏,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經過不斷的考古發現,在雒邑城的遺址中不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而且發現了夯土城牆的遺存。從建築的角度上看,此時繼承了以往的土木建築方法,在技術上又有所進步。
二、秦國和秦朝的都邑與建築
先秦時期秦都的變遷先秦時期,秦人最早的活動中心在今甘肅天水一帶。以後,秦莊公因征伐西戎有功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其都邑定於西垂(今甘肅禮縣)。到西周末年,秦國力量已經強大起來,其疆域也由西向東不斷擴展。在此背景下,秦襄公將都邑遷移到皘邑(今陝西隴縣南)。此後,秦人還先後以皘渭之會(今陝西寶雞縣西)、平陽(今陝西寶雞縣東)等地為都邑。1978年在寶雞太公廟一帶發掘的一處秦銅器坑,就很可能是當年秦國平陽宮或宗廟的遺物。但值得指出的是,以上都邑存在的時間都不是很長的。
秦德公元年(前677),隨著領土的進一步向東擴大,秦國的都邑再度東遷到雍城(今陝西鳳翔南),至靈公時才遷都涇陽(今陝西涇陽)。涇陽作為國都的時間並不長,秦獻公即位後便因為涇陽狹小而將都城遷往櫟陽(今陝西臨潼櫟陽鎮東)。秦國定都櫟陽35年,至孝公時最終將國都遷往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
秦國都城雍城雍城作為秦都一直存在了大約250年,是先秦時期秦國定都時間最長的地方,成為當時西部最宏大、壯麗的城市。
據現代考古發掘掌握的情況看,秦雍城城垣大致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形狀,其東西長約3300米,南北寬約3200米,周長約13000米,其麵積大約11平方公裏。雍城周圍有白起河、雍水、鳳凰泉水及人工城河環繞。目前遺留下來的部分夯土城牆高1至7米多,厚達3至8米多,由此可以推測其城池之雄偉。史書記載,雍城內有大鄭宮、蘄年宮、橐泉宮等等宮殿。除此之外,城內還有宗廟、雍之宮、高寢、太寢以及倉庫等大型建築群。其中在城內西部發現的宮殿遺址有可能是“太寢”,即秦公居住、生活的宮殿。在城內南部,有祭祀祖宗的宗廟,其麵積達7000平方米。這些宗廟建築都呈坐北朝南之勢,由土木結構組成,其屋頂則為四麵坡式大屋頂。宗廟之外有夯土圍牆及宮門。在宗廟遺址內外,挖掘出181處各類祭祀坑。在宗廟以西發現了麵積為2萬多平方米的3號建築群遺址,從其基址及出土的各種遺物來看,這是一座布局嚴謹、氣勢恢弘的五進深院落建築群,很有可能是秦國國君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而大型銅質建築構件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建築水平的提高和豪華的程度。另外,在雍城遺址內還發現了一處儲存冰塊的冰窖和幾處存積青銅器的窖穴。
在雍城城內北部,有用於商業貿易活動的“市”,其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60米,麵積大約有28800多平方米。在市場周圍也有夯土圍牆及城門,這顯然是一種封閉式的交易場所。在市場廢墟之中有許多秦半兩錢出土,說明其商業貿易活動之活躍。通過考古發掘,還揭示出雍城的街道分布:東西、南北方向都有4條大街,每條大街都長達3000多米,從而形成了縱橫交錯的街道網。
位於雍城城內的北園,是當年秦國君主遊獵、消遣的園囿之區。唐朝初年,就在這一帶發現了10塊記錄秦君狩獵情況的石鼓。自1977年以來,在雍城附近的陵園區內陸續發現了13個秦公陵園,共探出44座大墓,有中字形、甲字形、國字形及凸字形等等。其中的秦公1號大墓,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陵墓,其深24米,長300米,麵積竟達5300多平立米,據分析可能是秦景公之墓。由此也可以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當時秦國君主的氣勢。至於秦國貴族以及平民的墓葬,在雍城城郊也有發現,並出土了大量的各種器物。
秦朝首都鹹陽及其建築鹹陽作為秦都曆經八代君主,前後存在了143年。特別是在公元前221年至秦朝滅亡期間,鹹陽成為前所未有的大一統帝國的首都,在中國曆史上、乃至於世界曆史上占據了顯赫的位置。
鹹陽不僅是秦朝的政治心髒,也是當時經濟文化的中心。通過四通八達的馳道、直道等交通線,鹹陽城與全國各地乃至於塞外保持了密切的聯係。
鹹陽經過數代秦國君主的興修,形成了規模極為宏大、布局更為講究的都市。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鹹陽橫跨渭河兩岸,其城市布局采用了不對稱的建築群體組合形式,因地製宜,依山勢地形而修建城郭,突破了原來以宮室為中心的城市建設規劃認識。就鹹陽的建築分布而言,渭河以北集中了政治性的宮殿群——鹹陽宮城,所謂“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鹹陽宮是秦孝公至秦始皇時期處理政務和宴請百官的主要場所。秦滅六國後,在鹹陽宮周圍又興修了各具特色的“六國宮殿”。另外,手工業作坊和市場也彙集於渭河北岸。在渭河南岸,則有長安宮、章台宮、興樂宮、甘泉宮、華陽宮、信宮以及阿房宮等等宮殿群;同時還有上林苑、宜春苑等皇家園囿以及祖廟和陵寢。由於渭河橫穿過整個鹹陽城,所以為了方便南北岸往來,當時建有一座寬六丈、長二百八十步的大橋。當年的鹹陽城是否有城牆,目前尚無定論。
輝煌壯麗的鹹陽城雖然是許多代修建的產物,但其迅猛的發展無疑卻是在秦始皇時期。在統一後的第二年,便在渭河南岸修建信宮和甘泉前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朝宮,其前殿稱阿房宮。阿房宮之壯美宏巨,在中國曆史上極富盛名,後世詩人曾有“蜀山兀,阿房出”的詩句,形容其雄偉的姿勢。據司馬遷記載:僅阿房宮大殿的麵積,東西就有五百步(折合約750米),南北達五十丈(折合約116米),上麵可容納一萬餘人,下麵可豎立五丈高的大旗。此外,當時興建的離宮別館多達七百餘所,遍布函穀關內外及渭水南北兩岸。
目前通過考古發掘工作,已經掌握了秦都鹹陽宮殿的許多情況。如1974年至1975年,在鹹陽市窯店鄉牛羊村北原之上發現了一座宮殿遺址。這一“秦鹹陽宮一號宮殿遺址”,其基址是一座高出地麵6米,下深5米的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從出土的情況來看,當年在這座台基上聳立著三層構架的殿宇,其內部由諸多用途不同的屋宇組成,另外,又有多處排水池和陶製下水管道。在這一遺址上還出土了許多精美的建築材料,像多種飾紋的鋪地磚、空心磚、筒瓦、板瓦、各種動物紋瓦當和植物紋瓦當、雲紋瓦當、金屬構件以及壁畫殘片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宮殿在設計上對各房間的功能、結構、采光及排水等方麵都有合理的安排,並且將分散的布局融會於一處。這些都反映了秦代建築在技術上有顯著的進步和提高。
從“秦鹹陽宮一號宮殿遺址”出土的情況看,中國古代土木建築的基本技法及風格在秦朝都得到了成熟的應用,如梁柱式構架、高台基、翼展式屋頂以及對稱格局等等。另據推測,以後影響巨大的鬥拱技術很可能也已使用。
諸多手工業作坊和市場遺址的出土,則說明在秦都鹹陽中手工業、商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規模也達到空前的水平。
秦朝時期,興修陵墓的工作深受帝王的重視,而這也從一個側麵折射出了當時的建築風貌。在諸多秦陵中,毫無疑問以秦始皇陵最為突出。秦始皇不僅生前為他修建了豪華的宮殿,而且還為其死後準備了同樣豪華的陵墓,這便是與阿房宮齊名的驪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