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都邑及建築(3 / 3)

宮城位於大興城內正北,是皇帝居住和聽政的地方。宮城之內又分為三部分,即:居中的皇宮——大興宮、東麵太子居住的東宮、西麵普通宮女居住的掖庭宮。

皇城位居宮城之南,其北牆就是宮城南牆,此處是隋朝中央機構所在之地,四麵皆有門保持與外界的聯係。另外,在皇城南牆之內,依照“左祖右社”的傳統規矩,也在東西兩側分設祖廟和社稷壇。

隋朝對都城中的供水問題十分重視,先後開鑿了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等水渠,分別將周圍的諸水引入城內,既滿足了飲水需要,同時也美化了環境。

隋朝東都洛陽隋煬帝即位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製,在大業元年(605)下令營建洛陽。當洛陽城建成之後,其作為陪都獲得了“東都”之名,以與位於關中的西京長安區別。值得指出的是,隋煬帝在位期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東都洛陽度過的,這裏一時成為事實上的政治中心。

東都洛陽建立於漢魏故都以西,其城製依照長安,包括外城郭、宮城和皇城三部分。外城郭周長27516米,呈不規則正方形,其以洛水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在外城郭之內同樣有坊市設置。

五、唐朝的都邑及建築

唐都都城長安的布局與改造李淵建唐稱帝,定都於隋故都之上,隻是將大興城重新改名為長安城,並對都城進行了一些改造。這項工作始自唐太宗李世民,經過高宗、玄宗基本告一段落。對長安城的重要擴建工程有修建大明宮、興慶宮以及部分街道改建等。貞觀八年(634),唐太宗李世民修建永安宮。次年,將此宮改名為大明宮,高宗進一步擴建之。重修後的大明宮在規模上足以與太極宮匹敵,而在氣勢上則超過了太極宮。宮北牆長1135米,南牆為都城外郭北牆東段,長1674米,西牆長2256米,東牆則呈現出向西北方傾斜線,長度為2610米,麵積約3.3平方公裏。大明宮內平麵建築設計依據的是“前朝後寢”的原則,前朝由含元殿、宣政殿組成,是皇帝視朝聽政之所;內朝主要有紫宸殿、蓬萊殿、麟德殿、金鑾殿及延英殿等等,是皇帝起居和召見個別臣子的場所。在內庭還有供天子、妃嬪遊樂的太液池、蓬萊山等山水園林。由於大明宮位於龍首原之上,其宮殿更顯得巍峨壯觀,向西可以俯視京師城區。又由於大明宮位於太極宮(宮城)東北,所以在當時被稱為“東內”,或稱“北內”,而太極宮則被稱為“大內”,或“西內”。

目前,唐朝大明宮遺址經過長期的探測、發掘,已大致可以複原出其非凡的風貌。如大明宮正殿——含元殿,殿基高出地麵15.6米,大殿本身東西長60米,南北寬40米;進深四間,寬十一間,每間廣5米。在大殿外四周有寬5米左右的玉石階梯三級,殿前兩側各建有一座閣樓,整個建築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在大殿及閣樓前麵則是寬廣的殿庭,當年唐朝皇帝曾在此舉行過大型歌舞會,也曾舉行過閱兵儀式。

麟德殿的建築更具特色。麟德殿坐落於太液池以西隆起的高地上,其坐北朝南,由前、中、後三大殿組成。殿麵進深十七間,寬十一間。其中中殿為主殿,進深五間,長九間,前後殿進深三間,長九間。氣勢極為恢弘,其麵積大約等於保存至今的明清北京故宮中的太和殿的三倍。值得一提的是,三殿相連的建築形式,在唐朝之前尚未發現,所以麟德殿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獨特的地位。

唐朝對國都的第二項重要擴建工程——興慶宮,建於玄宗開元二年(714),以後又幾度擴充。興慶宮位於長安城外郭東牆春明門內北側,因其位居大明宮以南,所以被稱為“南內”。在宮城之內,由一堵大牆分隔成兩個區域,其中北麵為宮殿區,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等等建築;南麵為風景園林區,其中心為龍池(興慶池),周圍點綴著勤政務本樓、長慶殿、花萼相輝樓及沉香亭等等殿閣、樓台。到“安史之亂”發生後,興慶宮逐漸受到冷遇,此後的皇帝又遷回大明宮。

唐都長安的其他建築風格在當時的長安城內,除了高大巍峨的宮殿建築群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府邸民宅和寺院道觀等建築,它們也姿態各異,從另一個側麵體現了唐朝建築的特色和成就。就住宅而言,大致皆為對稱布局的庭院式建築。其中達官貴人的府邸,多采用回廓環繞房屋的設計方法構成大四合院;普通百姓家則或由房屋直接圍繞成平麵狹長的四合院,或用木籬笆、茅草屋建成簡單的三合院。這種四合院式的建築,反映了追求尊卑、主次的封建等級觀念,同時也具有保護隱秘的功能。如敦煌壁畫描繪的一座大宅院;其以廊廡將整個宅院分為前後兩院。前院進深較淺,起到保護和過渡到正院的作用。後院寬闊,其中心建有該台基的重樓,氣派非凡。四周的廓廡既有走廓的功用,也是住房的一部分。另外,在宅院外側還有馬廄,飼養著許多匹馬。從這幅畫的畫麵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有財勢的官宦人家的宅第。

在高宗、武則天當政之後,京城中高官顯宦的官邸越建越豪華奢侈,到“安史之亂”後,長安城內營造攀比之風更甚,成為當時朝政衰敗的一種突出標記。

與官僚貴族爭奇鬥妍的豪宅相比,尋常百姓的屋舍就顯得非常簡陋,以至於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隋朝時期,佛教和道教已經極為昌盛,到唐代時此風更甚,於是佛寺、道觀遍布長安城內外。當時,在長安城內共有159座寺觀,分散於人口密集、熱鬧繁華的裏坊之中。由於得到了官方、民間的有力支持,寺觀建築大都壯觀、宏大。如慈恩寺“重樓複殿,雲閣洞房,幾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九間”,這裏還有著名的佛塔,即大雁塔。

大雁塔建於永徽三年(625),由高宗支持玄奘法師設計建造,其用途主要是為了儲藏玄奘從印度取回的經像。武則天時期,對此塔進行了修複。該塔係外磚內土之塔,曆經千餘年歲月侵蝕,大雁塔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充分反映了唐朝高超的建築水平。

唐都長安的市政設施和人口唐都長安城的街道雖在擴建城市的過程中小有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隋朝的風貌,即維持了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的格局。其中通往東西、南北城門的主要大街極為寬敞,寬達百米以上。最寬的大街是貫通太極宮、皇城朱雀門和外郭城正南門——明德門的朱雀大街,其寬度達155米,而其餘街道則在數十米之間。街道的這種處理方式,既適應了主次街道在交通上的實際要求,又突出了封建皇帝的無比尊嚴和權威。在當時的街道兩旁,還建有排水溝,種植著槐樹和榆樹等大樹。

唐朝時期,在以往的基礎上繼續修建了許多條引水渠,如黃渠等等,形成縱橫交錯的供水網,使都城擁有了豐富的水源,既解決了城市的飲水問題,也滿足了美化宮殿、園林的需要。如三大宮殿區內的太液池、龍池和城東南巨大的曲江池風景區等,都因為獲得了足夠的活水,而變得優美動人。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曲江池,其一半位於城內,另一半在城外。這裏早在秦漢時期已出名,隋朝時又加以疏浚。到唐朝開元年間,對曲江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通過黃渠從南山將?水引入池內,形成約70萬平方米的水麵,環曲江池遂出現花樹密布、亭台輝映和煙水蕩漾的著名風景區,當年不知吸引了多少遊人在此流連忘返,又不知在此演出了多少悲喜劇。唐人有詩雲:“憶昔曾遊曲水濱,春來長有探春人;遊春人靜空地在,直至春深不似春。”(羊士諤《亂後曲江》)

唐長安的人口雖無明確具體的記載,但從各方麵的資料來看,其人口大大超過前代、不少於百萬人是毫無問題的。唐人筆下便有“長安城中百萬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岑參《秋夜聞笛》詩)之類的詩句。

唐都長安的工商業、文化及對外交流為了滿足宮廷、官府及市民的需要,在唐都長安之內形成了發達的手工業,既包括官營作坊,也包括民營作坊。

唐都長安的商業極為昌盛,東、西兩市彙集了名目繁多的各種店鋪和無數貨物,唐政府專門設立東、西市局及平準局進行管理。據記載,當時的東、西市各占二坊之地,市內又各有兩條東西、南北交錯的大街,將市場劃分為“井”字形九大街區。當時的商業行業被稱為“行”,兩市因經營的商品內容不同,而各自有二百二十個行業,諸如金銀行、鐵行、絹行、帛行、大衣行、肉行、魚行以及藥行等等。日本僧人圓仁根據自己親眼目睹的實景記載:會昌三年(843)六月的一天夜晚,東市曹門以西二十四行四千多家商鋪被大火焚燒,損失慘重。這一資料從側麵說明東市規模之大,而在唐人的眼中,西市比東市又要繁榮得多。除此之外,長安還有為客商存放貨物服務的邸店、為商賈存放貨幣服務的櫃坊和多種旅店,至酒肆茶樓、飲食攤點,更是數不勝數。這些熱鬧非凡的商業場景不僅見於有關史書,而且在當時的詩詞、小說中都有很多的反映,如《太平廣記》就收錄了許多描寫與唐長安市場活動有關的小說。

還特別指出的是,當時的長安是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周邊國家、西域乃至歐洲的商人也被吸引而來,帶來了各種新鮮獨特的商品,極大地豐富了長安的市場和市民的生活。如在東、西市中就有不少胡人開設的出售波斯、阿拉伯貨物的店鋪,其中既有價值連城的珠寶,也有方便的胡餅。與此同時,長安又繼續保持了絲綢之路起點的地位,每年通過中外客商將國內大批貨物遠銷西方世界。

唐都長安在當時還是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屬於唐政府國子監管轄的國學六館(國子監、太學館、四門館、書學館、律館和算學館),是全國最高學府,不僅招收國內官宦子弟、民間俊傑之士和少數民族貴族子弟入學,而且接納諸如日本、朝鮮等外國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以及學問僧將其本國文化也帶到唐朝,甚至有些留學生還在長安定居、做官。長安的雕版印刷業已有相當規模,每年出版許多書籍,再通過書肆推向世人。

唐朝時期,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非常廣泛,異域文化大量傳播,這便無疑從各方麵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唐朝的舞蹈和音樂在中國曆史上非常出名,既有聲勢浩大的宮廷樂舞,也有深受市民喜愛的民間樂舞,唐玄宗李隆基還親設“梨園”,教習音律;長安的百戲、雜技也很盛行,其中不乏異國他鄉的技巧高超者,每每吸引如潮般觀眾觀看。當年的長安城,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對各種體育活動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比較流行的體育活動主要有打馬毬、蹴鞠(即足球)、角抵、拔河、秋千、放風箏以及下圍棋等等。

唐朝時期,除了長安之外,還有東都洛陽、太原、汴州(今河南開封)、揚州、蘇州、杭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及荊州(今湖北襄樊)等等大都邑,無論是在經濟文化上,還是在人口數量上都遠遠超過了以往。其中又尤以揚州和益州最為繁榮,當時人稱“揚一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