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服飾(2 / 3)

在秦漢時代,一般平民不得戴冠,而是以布裹頭,稱為“巾”。《釋名·釋首飾》:“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明確指出巾為庶人的首服。巾一般用布裁成三尺見方的一塊,稱為“幅巾”。秦朝許多王公大臣追求風雅,棄冠服而著幅巾;一些割據稱雄的軍閥也趕起了時髦,紛紛裹上了頭巾。

與巾相類似,幘也是一種束發包髻之巾。應劭《漢官儀》雲:“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這種原本是卑賤者束發的巾幘,後來也成為貴族官僚崇尚的首服。漢元帝因額上的頭發豐厚,擔心被別人看見有失天子之威,遂用巾幘裹首。朝中群臣,紛紛仿效,以幘包頭日漸成風。到了王莽時,這位新朝皇帝因為禿頂不雅,為了遮醜,又在幘上施以巾而戴之,將整個頭部蓋住。由於用幘成風,巾幘的式樣和名目日漸繁多,如巾幘頂端隆起者稱“介幘”,平頂者則稱“平巾幘”或“平上幘”。巾幘的顏色也隨之多彩。東漢時,巾幘成為官吏和儒生常用的首服,巾幘的式樣和顏色各有寓意,標識服戴者的身份和等級。

上衣秦漢時期流行的上衣,有袍、癧衣、癨癩、襦、褶、褐等。

袍服源於深衣,故秦漢時代的袍服製同深衣,用作帝王的禮服、官吏的朝服及平民的常服,貴賤皆可服之,用途極廣,《中華古今注》說,秦始皇規定三品以上服綠袍深衣,以絹為之,庶民隻能穿白袍,漢代上自皇帝,下至賤吏,均可穿著袍服。婦女的袍服往往施以重彩,繡上各種各樣的花紋,異常精美。貴族婦女婚嫁時,也常以華麗的袍服作為禮服。

秦漢的袍是上下通連的長袍。《釋名·釋衣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有裏有麵,是一種夾服。有的還填有綿絮,用作冬裝。

癧衣是單層的薄長袍,其形製與袍略同,隻是不用襯裏。癧衣簡單隨便,為日常居家時穿著的常服,與正式的禮服和朝服有別。後來,癧衣由居家常服變為武官的正式製服。

癨癩是一種類似於癧衣而更為寬博的長袍。癨癩與癧衣的區別是,癧衣為曲裾,製同深衣,而癨癩為直裾,腰身寬鬆。在西漢時,癨癩多為婦女穿著,男子偶爾著裝,在正式場合被視為不敬而受到非議或處罰。西漢後期,癨癩普及開來,男子著癨癩外出司空見慣,已不被視為非禮之舉。製作癨癩的材料,見諸記載的有縑帛、錦癬等,也有以貂皮為之者。

襦是短上衣,分為兩類,有表有裏,填充綿絮的夾衣,稱為“複襦”,用作外衣;單層的薄襦因其貼身,故又稱為“汗襦”。其功能與後世的汗衫差不多。

褶是短外衣,不著綿絮的外衣出自胡服,可能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引人中原的。

褐是貧窮者所穿的上衣。因其短窄粗劣,又稱為“短褐”“豎褐”等。褐衣質地粗劣,做工簡單,無樣式可言,隻能遮體禦寒,與富貴者精致考究的服飾不可同日而語。

下裳所謂下裳,是指下身所穿著的服飾,包括褲子和鞋襪等。

秦漢人下身所穿的褲子,有無襠與有襠之別。無襠的褲稱為“癮”或“脛衣”。漢代男子穿無襠之癮者居多,達官顯貴子弟多穿綺襦紈癮,“紈癮”一詞後來成為浪蕩公子的代名詞。

有襠的褲子稱為“癰”。《急就篇》顏師古注:“癮,……合襠謂之癰,最親身者也。”這種連襠褲最早流行於北方遊牧民族,因穿癰便於騎馬。漢代在下層社會流行一種形製短小的癰,因其形如牛鼻,俗稱“犢鼻癰”。

秦漢時期的婦女起初也是穿無襠之癮,大約在西漢中後期,宮中女子開始穿有襠的“窮絝”。窮絝應是一種連襠的褲子。除著癮外,漢代婦女也常穿裙裝。在漢代的樂府詩中,描寫女子著裙裝的詩句屢見不鮮。如《陌上桑》描寫采桑女羅敷:“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孔雀東南飛》描寫焦仲卿妻:“新婦起嚴妝,著我繡癱裙。”上述詩句分別描寫了不同年齡和身份女子的裝束,她們無一例外都穿著裙子,說明裙裝在漢代婦女中已普遍流行開來。

秦漢時的鞋,有履、癲、屐等。

履是單底鞋。《急就篇》顏師古注:“單底謂之履。”履有革履、絲履、麻履、草履等。漢代婦女多穿絲履,《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的詩句。富貴之家的女子和妻妾,所穿的絲履上還常常繡有花飾文彩。名曰:“文履”。麻鞋和草鞋簡單粗糙,為貧賤者所穿,麻鞋又稱為“不借”。

癲和屐是複底鞋。癲為履下有木底者,木底實心,用於需長久站立的禮儀場合或在泥濕之地行走。屐為木質鞋,下有兩木齒,輕便防滑。屐也有以帛為麵的,稱為帛屐。屐用彩畫漆飾,繪以五彩,精美華麗,可用作出嫁女子的新鞋。

裹足的襪子,秦漢時稱為“足衣”。襪子的質地有皮革、布帛、絲絹等,以絲絹襪最精。襪高一般尺餘,上端有帶,穿著時用帶將襪束緊,謂之“結襪”。襪子的顏色以白居多,在祭祀等禮儀場合則穿絳色襪。

三、唐代服飾

時代特征與服飾風貌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人衣著服飾的風貌,體現著大唐盛世的時代特征。

在中國政治製度史上,隋唐是承前啟後的時期,以官製為核心的政治製度多有創新,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製度奠定了基本格局。作為政治禮儀製度重要內容之一的輿服製度亦不例外,唐代的官方禮服在繼承秦漢以來傳統服製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民間服飾則較少受傳統禮製約束,異彩紛呈,風格清新。

以絲織為重點的唐代紡織業堪稱發達,織造、練染、印花等主要技術均有長足進步,織物品種之豐富前所未有。紡織業的發達為服飾的繁盛提供了物質條件,使唐人的衣著打扮絢麗多彩。

唐都長安及其他商業都會,居住著許多外國人,唐人謂之“胡人”。他們帶來了域外的奇裝異服,為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唐人所賞識,“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模仿胡人衣著打扮蔚然成風。異域情調的胡服,成為唐人服飾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經過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加之外來文化的融入,各種風格的生活習尚在唐代兼容並存,形成了較為開放的社會風習。唐代女子較少禮教約束,自由浪漫,衣著打扮隨心所欲,追求時髦花樣。天寶年間,宮廷女子喜著男裝以為戲樂,此風逐漸流行民間,“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癳頭、袍衫等傳統男裝也成為普通婦女的日常裝束。胡服傳入後,“女為胡服學胡妝”,不少女子對風格奇異的胡人服飾情有獨鍾,胡服在女流中盛極一時。一時開放的女子以薄衣露體為美,衣著輕薄,“粉胸半掩凝暗雪”,這種裸胸的開放衣著過去從未有過,是唐代婦女的大膽創新之作。婦女服飾的新奇浪漫,體現了大唐社會自由開放的時代特征。

男子服飾唐代男子的服飾,可分為朝服和常服兩大類。朝服多承傳統舊製,循規蹈矩,較少革新變化,形式相對呆板,常服為日常便服,不受製度約束,風格清新,富於變化,更能體現服飾的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