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服飾(1 / 3)

服飾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時也體現著人類精神生活的許多方麵。中國古代的服飾,蘊涵著豐富的社會生活信息,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古代社會的物質文明、禮儀製度、生活習俗、文化風尚乃至政治變遷等重要信息,在服飾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周秦漢唐是中國古代幾個最為重要和輝煌的曆史時期,周代奠定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基礎,秦漢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製度,唐代則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輝煌的頂峰。考察這幾個重要曆史時期人們的服飾,有助於對周秦漢唐文明的認識。

一、周代服飾

西周服飾西周是中國古代服飾製度化的時期,在服飾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關於周代的服飾,古代文獻有很多記載,尤以《周禮》《儀禮》《禮記》所載為詳。三禮記載的服飾製度,許多是在西周時期形成的。

“服以旌禮”,依禮著服,等級有序,貴賤有別,是西周服飾製度的顯著特點。西周以禮治國,各種社會活動均被納入禮的範疇,形成了繁縟的禮儀。服飾從屬於禮儀,適應禮儀的需要,參加祭祀、朝會、兵戎、婚嫁、喪葬等禮儀活動,應著相應的服飾。社會各階層的等級序列和貴賤之別,通過服飾的質地、形狀、尺寸、顏色、花紋等體現出來。

冕服即貴族的禮服,是西周最重要的服飾。冕服包括冠、上衣、下裳、腰帶、佩飾、履等,是一套完整的服飾。服上飾有十二章紋,依次為日、月、星、龍、山、華蟲(雉鳥)、宗彝、藻、火、粉米、黼(斧形)、黻等,名目繁多的衣物和附飾,以及服飾上繪畫或刺繡的花紋,各有其功能和象征意義。冕服是士以上貴族穿著的禮服,天子、諸侯、卿大夫的冕服各不相同,有嚴格的等級區別,古代禮書對此有詳細的記載和考述。

除冕服外,還有弁服、元端、深衣、袍、裘等服飾。弁服是次於冕服的一種首服,冕尊而弁次之。周代的弁有爵弁、皮弁、韋弁之分,質地、形製及使用的場合各不相同。元端和深衣是除冕服之外用途最廣的服飾。元端自天子至於士皆可服之,深衣自天子達於庶人皆服之。元端為國家之法服,天子服之以燕居,諸侯服之以祭宗廟,大夫及士則朝服元端,夕服深衣。冕服和元端服都是衣、裳分別而不相連屬。

東周服飾東周即春秋戰國時代的主要服飾,如冕服、元端、深衣等,基本上沿襲了西周的服製而小有變化。同時,這一時期的服飾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因素。

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差異,政治上的多元化,加之各地奢儉風尚的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樣性的特點。晉景公時,楚國樂官鍾儀“南冠而縶”,引起了晉景公的注意。所謂“南冠”,即在南方楚國流行的冠式,與中原之冠有別。呂不韋極力扶持為質於他國的秦公子異人,使其“楚服而見”華陽夫人。所謂“楚服”,即楚人的服飾。可見當時楚人的冠服異於他國,特點明顯。

東周服飾最重大的變化,首推戰國趙武靈王改易胡服。春秋時期,華夏諸國與周邊戎夷等族雖有交往,但族類壁壘猶存,華夷有別的觀念仍很頑固。其中服飾的差異是華夷之別的重要標誌。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與東胡、林胡、樓煩等遊牧部族相鄰,這些部族經常以輕捷靈活的騎兵侵擾趙國。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力排眾議,毅然實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命令軍隊采用胡人服飾,改穿短裝,束腰帶,用帶鉤,穿皮靴,以發展騎兵。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命將軍、大夫、適子、代吏皆貂服”,將胡服進一步推廣到上層人士。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打破華夷有別的界限,采納和推廣便於騎射的胡人服飾,在曆史上是一件很有影響的大事。

頭飾的變化和冠式的多樣,是戰國服飾的顯著特點。《後漢書·輿服誌》說:“古者有冠無幘”,“秦雄諸侯,乃加其武將首飾為絳癢,以表貴賤”。相傳“秦孝公作武幘”。武將以巾帕為頭飾,士卒以布帛裹頭,是一種新的服飾現象。

二、秦漢服飾

首服首服即帽子和頭巾之類的服飾,古時又稱頭衣、元服等。在等級比較嚴格的秦漢社會,貴族官僚平民百姓的首服有明顯區別。貴族官僚所戴的首服為冕、冠、弁,平民百姓的首服為巾、幘。

秦漢時期的冠服,式樣繁多,僅《後漢書·輿服誌》記載的,就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遊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術氏冠、癤冠等。

冕冠,是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參加祭祀禮儀時的冠服,秦漢時沿用。漢明帝永平二年(59),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依據歐陽氏、大小夏侯氏的解說,製定冕冠。天子冕冠係白玉珠為十二旒;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冕冠在郊天地、宗祀、明堂等禮儀場合服戴。

長冠,亦稱“齋冠”。因為這種冠服為漢高祖所造,所以後來被用作祭祀宗廟時的祭服,以表示尊敬之至。

委貌冠與皮弁冠形製相同,在辟雍舉行大射禮時,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冠委貌,執事者冠皮弁。

爵弁冠也稱“冕”,形狀與冕冠相似,惟冠上不用旒飾。其用途是:“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舞》樂人服之”

通天冠為皇帝專用的禮冠。此冠創製於秦,為秦始皇所常服,漢代沿用。

遠遊冠,形製與通天冠類似,惟無山述之飾。此冠原係楚冠,秦代采用,漢代沿用。

高山冠又名“側注冠”,原為戰國時齊王冠服,秦滅齊,以其群冠賜近臣,漢代沿用。蔡邕《獨斷》:“高山冠,齊冠也,一曰側注,高九寸,鐵為卷梁,不展筒,無山。秦製行人使官所冠,今謁者服之。”

進賢冠,仿古代緇布冠,是文吏和儒士所戴的一種禮冠。冠上綴梁,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別,以梁多者為貴。

法冠,亦稱“柱後”,又稱“獬豸冠”。此冠原係楚冠,“楚文王好服獬豸冠,楚國效之”;“秦滅楚,以其群服賜執法近臣禦史服之。”。漢代沿用,作為執法者的冠服。

武冠,一名“癤冠”。原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采胡俗所製,秦漢沿用。武冠又稱“大冠”“武弁”“繁冠”等。除武官外,宦官、近臣亦可服此冠,但必須在冠上加黃金癥,並插飾貂尾,以示區別。

建華冠,是樂人在參加祭祀活動時所戴的一種禮冠。蔡邕《獨斷》:“大樂郊社祝舞者冠建華。”

方山冠,形製與進賢冠相似,分別以五種顏色的細睭為之,以象征東、南、西、北、中五方,祭祀宗廟時樂舞者服戴。

巧士冠是皇帝身邊的近侍宦官使用的禮冠,平常一般不用,隻在效天時服戴。

卻非冠,形製與長冠相似,為宮殿門吏仆射所服戴。卻敵冠,形製與進賢冠相似,為衛士所服戴。

樊噲冠,為漢初猛將樊噲所創,故名。相傳樊噲常持鐵癦,鴻門之會,樊噲聞項羽有意殺漢王劉邦,遂裂裳以裹癦,冠之入軍門,侍立於漢王身邊,怒視項羽,使漢王化險為夷。樊噲冠的形製與冕服相似,在漢代為殿門衛士的冠服,以示勇武。

由以上所述可知,秦漢冠的種類很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源於古製,既有華夏正服,也有異族胡服,不少冠服還有典製可考。就功能而言,秦漢冠服主要是作為身份和等級的標誌,製度化和禮儀化的特征較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