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服飾(3 / 3)

唐初的朝廷官服,基本上因循隋朝舊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正式頒布車輿衣服之令,確定了唐代的冠服製度。此後雖有損益,但沒有根本性的變動。唐代朝廷服製的基本格局大致如下——

天子冕服有六:大裘冕、袞冕、癴冕、毳冕、癵冕、元冕。其中最常用的是袞冕。冠二:通天冠、翼善冠。弁二:武弁、皮弁。幘二:黑介幘、平巾幘。帽一:烏紗帽。

皇太子的冕服有袞冕、玄冕,冠服有三梁冠、遠遊冠、進德冠、皮弁、烏紗帽、平巾幘等。

群臣的冕服有袞冕、癴冕、毳冕、癵冕、玄冕,冠服有高山冠、遠遊冠、進賢冠、獬豸冠、卻非冠、爵弁、武弁、介幘、平巾幘、平巾綠幘等。官服因官員的高低和職事的不同而有別,飾物和顏色是區別品級的主要標誌。

唐代男子的常服,式樣繁多,其中以癳頭和袍衫最為流行,是男子的主要服飾。

癳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是在東漢幅巾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癳頭與幅巾的區別主要在巾角,從遠處看去,背後似有兩條飄帶。癳頭又稱“折上巾”,其基本規製形成於北朝。癳頭的質地過軟,裹在頭上不成形狀,隋朝大業年間,開始在癳頭的裏麵加一個固定性飾物,覆蓋在發髻之上,以包裹出各種形狀。這種飾物稱為“巾”或“巾子”。

唐代盛行癳頭,其樣式富於變化。自唐初至開元的百餘年間,癳頭的形製經曆了多次較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巾子上。盛唐以前的巾子樣式,主要有平頭小樣、武家諸王樣、內樣、官樣等。這些不同時期流行的巾子樣式,形態多異,各有其趣。除巾子外,癳頭後麵的兩腳也有變化,唐代中期的癳頭均以柔軟的紗羅為之,統稱“軟腳襆頭”;到唐代中晚期,在襆頭的雙腳之內加進絲弦之骨,使之堅挺,兩腳上翹,稱為“硬腳襆頭”。

唐末五代,襆頭的質地和形製又有重大變化。這時的襆頭,式樣隨意,質地堅硬,取戴方便,已變成了一頂帽子。

唐代男子的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作為朝服的冠冕衣裳,隻是在重大的禮儀場合使用,平常則頭裹襆頭,身著袍衫,腳穿履靴。袍服流行於隋唐社會的各個階層,天子百官,庶民百姓,均可穿著,甚至可以當做朝服穿用。《舊唐書·輿服誌》記載:“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蓋取於便事。……後漸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貞觀四年(630)又規定官吏袍服的顏色:“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青,帶以癶石。婦人從夫色。雖有令,仍許通著黃。”後來又規定,除皇帝外,群臣百官士庶一律不許穿著黃袍。從此以後,黃袍遂成為皇帝的專用服飾。

女子服飾唐代女子的服飾,亦可分為朝服和常服兩大類。朝服是帝王後妃及宮中女官在正式禮儀場合使用的服飾,名目繁縟,形式嚴謹。女子平時所穿的常服,花樣極多,就其主要者而言,首服以睮睯和帷帽為主,上衣以半臂和披帛為主,下裝則以裙服為主。睮睯是一種遮麵之巾,巾幅寬大,不僅可以遮住臉麵,還可以蔽障身體。睮睯一般用黑色紗羅製成,戴時覆蓋於頭頂,下垂於背後,在近臉麵處開有孔,以便露出眼鼻。睮睯之製出自北方少數民族,其地常起風沙,出行時需用睮睯遮麵以防風沙,男女均可用之。睮睯大約在北朝以後傳入中原,到了唐代,睮睯已成為婦女的專用首服,男子很少使用。唐代婦女一般在騎馬外出或遠行時使用睮睯,其使用已不是防禦風沙,而是為了不讓路人窺見臉麵。

睮睯大約從唐代中期開始,逐漸被帷帽所取代。《新唐書·五行誌》:“永徽後,乃用帷帽,施裙及頸,頗為淺露。至神龍末,睮睯始絕。”帷帽是一種在藤席編成的笠帽上再裝一圈絲網的帽子。帷帽與睮睯同為婦女首服,相比之下,帷帽的遮蔽麵短而小,麵部和頸部基本外露。

睮睯帷帽出現於隋代,唐代早期因睮睯的流行,帷帽曾一度廢止。唐高宗時,帷帽再度興起,並逐漸取代了睮睯。睮睯的衰落與帷帽的重新流行,與唐代社會習尚的變化密切相關。自中唐開始,婦女逐漸擺脫了傳統禮教的約束,自由開放,頭蒙睮睯外出顯然不便,而帷帽簡潔輕便,可將臉麵和頸部裸露,自然被不受約束的女子所喜愛,盡管朝廷曾下令幹涉,帷帽最終還是取代睮睯而成為婦女流行的首服。

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帷帽又被胡帽所取代。來自異域的各種胡帽,色彩豔麗,新奇浪漫,很快又被喜好時髦的女子所采用,成為新流行的首服,帷帽遂銷聲匿跡。

半臂是一種短袖上衣,類似於半袖,一般多做成對襟,長及腰間,兩袖寬闊,長不掩肘。半臂的出現約在隋唐之際。在襦襖之外加罩一件半臂,是盛唐時期非常流行的裝束。半臂雖多為女裝,但個別風雅男子亦喜穿著,如來子癷“常衣錦半臂,言笑自若,朝士誚之”。男著半臂因不合世俗時尚,故受到朝中人士的譏嘲。

唐代婦女還喜歡在肩背上披搭一條帛巾,謂之“披帛”。帛巾通常為輕薄的紗羅,下麵印畫各種花紋,故披帛亦稱為“披畫”。披帛的風習大約始於隋代,到唐代已非常流行。在唐墓壁畫、陶俑和傳世的唐人繪畫作品中,常常可以見到婦女披帛的形象。

唐代婦女的下裝以裙服為主。寬博冗長,裝飾華麗,是唐代女裙的顯著特點。女裙大多以六幅巾帛拚製而成,因而唐人有“六幅羅裙”“裙拖六幅”的說法。唐代的六幅,其寬度當在三米以上。寬大的裙子費料費工,有奢靡之氣,一度曾受到朝廷的幹涉,限定“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女裙不僅寬博,而且冗長,裙裾曳地成為時尚。

裙子的顏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受婦女喜愛,尤為流行。紅裙色彩豔麗,燦爛如石榴花,故又名“石榴裙”。唐代婦女為使裙子鮮豔芳香,還常用芳草染裙。黃裙用鬱金香染之,李商隱《牡丹》詩中有“折腰多舞鬱金裙”的詩句。亦有用茜草染成者,謂之“茜裙”,李群玉《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春草,黃陵女兒茜裙新。”除單色裙子外,還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衣料拚接成的多色裙,色彩相間,謂之“間裙”或“間色裙”。用多種色料拚合精製的間裙,因其靡費工料,在唐代被視為奢侈之服。

除間色外,裙衣上還有裝飾點綴,裝飾有多種多樣,或施繡,或印花,或作畫,或縷金,可穿珠,或鑲寶,極盡華麗之能事。不同裝飾的裙衣各有名目,施繡於裙衣者,謂之“繡裙”;印花於裙衣者,謂之“纈裙”;作畫於裙衣者,謂之“畫裙”。在絢麗多彩的各類女裙中,以百鳥裙最為奇異珍貴。百鳥裙是集各種飛禽羽毛織成百鳥之狀的一種裙衣,相傳由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新唐書·五行誌》記載:“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裙衣後來傳到民間,士庶百姓紛紛仿效,風靡一時,為了織造百鳥裙,人們捕鳥采羽,山林間的奇禽異鳥被大量捕殺,導致朝廷出麵幹預禁止,這股由百鳥裙引發的獵鳥之風才逐漸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