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二 關鍵術語解析(2 / 3)

29.清潔生產Cleaner Production,CP

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將清潔生產定義為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地應用於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1992年裏約會議發布的《21世紀議程》中,清潔生產被視為工業界達到改善環境和保持競爭力及可贏利的核心手段之一。1998年10月聯合國環境署在韓國漢城第五次國際清潔生產高級研討會上出台了《國際清潔生產宣言》。2002年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決定在世界範圍內推行清潔生產。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加入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的潮流。中國在2002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有關清潔生產的法律《清潔生產法》,該法認為清潔生產應該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汙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汙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清潔生產包括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並在全部排放物和廢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盡最大可能減少它們的排放量和毒性。對產品而言,清潔生產旨在減少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從原料的提取到產品的最終處置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它應該達到兩個目標:(1)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節能、降耗、節水,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2)減少廢物和汙染物的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產、消耗過程與環境相容,降低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30.熱力學第二定律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它是指描述過程變化方向所要遵從的一般規律,即孤立係統總是自發地朝著使係統熵增加的方向變化。

31.熱力學第一定律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即能量守恒定律,物質是從相對有用的原料變成相對無用的廢棄物進入環境,但前後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32.熵Entropy

它是描述分子熱運動無序程度的物理量,其數值越大說明分子熱運動的無序程度越高。

33.生活垃圾Subsistence Waste

生活垃圾可分為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綜合利用、衛生填埋、焚燒和堆肥。其中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類、金屬、塑料、玻璃等,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汙染,節省資源;廚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食品類廢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等廢棄物,采取適當循環經濟技術處理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汙染。

34.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簡稱LCA,是1990年國際環境毒理學和化學學會(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簡稱SETAC)正式提出的術語,即對產品或材料的物耗與能耗評估思路推廣到全過程,既可對它們進行單個因素評估又可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35.生態城市Ecotype City

它是指根據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持續的城市生態係統。

36.生態工業園區EIP, Eco-Industrial Park

它是一個包括自然、工業和社會的地域綜合體,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而成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是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它通過成員之間的副產品和廢棄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梯次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來實現園區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37.生態環境閾值Threshold of Environment

它又稱環境承載能力,指任何生態環境係統對於外界汙染抵抗的限度。若超過此自淨程度,即當環境容量為負值時將引起嚴重不良後果。

38.生態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y

它是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經濟係統與生態係統之間物質循環、能量轉化、信息係統和價值增值的經濟學。

39.生態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

它是指提供有價格競爭優勢的,滿足人類需求並保證生活質量的產品或服務,同時逐步降低對生態的影響和資源消耗強度,使之與地球承載能力相一致。

40.生物質能Vegetal Energy

它是指人類最早利用的能源,即通過光合作用存儲在植物體中的太陽能。

41.太陽能Solar Energy

它是指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包括直接輻射和天空散射輻射的能量總和。

42.汙染者付費原則Principle of Pay by Polluter

它是指汙染者應該承擔由政府決定的控製汙染措施的費用,以保證環境處於可接受的狀態。換言之,在生產過程和(或)消費過程產生汙染的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中,應當包括這些控製汙染措施的費用。

43.物質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ssessment

物質流分析是描述經濟活動中物質輸入、輸出相關的路徑及其輸出量、輸入量的一種係統工具。它是以重量單位代替貨幣單位,追蹤物質從自然界開采進入人類經濟體係,並通過經濟活動在各種人類社會階段移動,最後回到自然界中的情況,並在量化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管理。

44.稀缺Scarcity

它是指人類的需求是無止境的,而可利用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更多地享有一種資源通常意味著更少地享有另一種資源。

45.係統System

由若幹元素按一定關係組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其中元素又稱為子係統。

46.係統論System Theory

它是研究係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係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並確立適用於一切係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學科。

47.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

它是關於信息的本質和傳輸規律的理論,是研究信息的計量、發送、傳遞、交換、接收和儲存的一門新興學科。

48.循環經濟Recycling Economy/Circular Economy

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汙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該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是符合可持續消費與生產的經濟增長模式,它為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資源環境製約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49.循環型社會Circular Society

日本作為積極倡導循環型社會的國家,於2000年5月通過的《促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循環型社會的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它以“3R原則”為指導,以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排放和對產品實行綜合利用及循環利用為手段,成為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保護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模式。

50.宇宙飛船理論Spaceship Theory

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的理論。其觀點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若不合理地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則地球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

51.減量化原則Reduce Principle

它屬於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用品的汙染。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以初始的形式多次或多種方式再利用,延長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周期,避免過早地成為廢棄物。

52.再利用原則Reuse Principle

“再利用”原則屬於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盡可能地通過對物品進行重複使用或修理之後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其目的在於避免產品過早地成為廢棄物。通常的做法是在產品中使用標準尺寸的元件,實現部分優化替代的技術,減少“新”產品的產生量,以防止因產品某元件的損壞而導致整個產品的報廢。再利用原則要求抵製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建立二手商品市場或跳蚤市場不失為實現再利用的有效途徑。

53.再循環原則Recycle Principle

“再循環”原則屬於輸出端方法,要求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後可回收和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再循環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原級再循環,即廢品被循環用來產生同種類型的新產品,另一種是次級再循環,即將廢物資源轉化成其他產品的原料。如果不能被作為原材料重複利用,就應該對其進行熱回收,這樣做能夠減輕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場的壓力,而且可以節約新資源的使用。

54.製度Institution

製度是指約束人們行為的一係列規範,既包括政治法律製度等成文的規則,又包括存在於人的觀念中、靠人的自我約束和輿論監督來實施的道德、風俗、習慣等。一般來說,製度框架包括正式製度,非正式製度以及其實施機製。英文中“system”與“institution”兩個詞都可以理解為製度,前者有係統、體係、體製、秩序、規律、方法等含義;而後者則有公共機構、協會、學院等含義。一般認為“system”側重於宏觀的、有關社會整體的或抽象意義的製度體係,而“institution”則指相對微觀的、具體的製度,西方經濟學中的製度都使用“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