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二 關鍵術語解析(3 / 3)

55.中水Reproducible Water

它是指城市汙水或生活汙水經處置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範圍內重複使用的非飲用水。

56.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

《辭海》中把自然資源定義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料,如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是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1972年UNEP指出自然資源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稱。《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認為自然資源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這些成分的環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氣、岩石、礦物及其群體森林、草地、礦產和海洋等,後者則指太陽能、生態係統的環境機能、地球物理化學的循環機能等。總之,自然資源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社會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由於它受社會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限製,不同時代和不同地點的資源種類、數量、質量等有所不同。

57.資源Ressources(Resource)

“資源”的概念源自經濟學科,它是作為生產實踐的自然條件和物質基礎提出來的。《辭海》中把資源概括為“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資源是由人發現的有用途和有價值的物質,有量、質、時間和空間等屬性,信息、技術和相對稀缺性的變化都能把以前沒有價值的東西變成寶貴的資源。簡言之,資源是指自然界及人類社會中對人類有用的資財。它包括人類所需要的陽光、空氣、水、礦產、土壤、植物、動物等一切自然物,也包括以人類勞動產品形式出現的一切有形物品,以及如知識、技術及人類本身的體力和智力等無形資產。

58.可持續消費和生產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SCP

可持續消費與生產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提高生活質量和生產水平的同時,采取保護有限資源和減少環境汙染的措施。聯合國環境署曾就SCP編製了一套工具書,分別設立了12個課題,其中涉及飲用水、食物、旅遊、紡織、生活方式、休閑活動、住房等,主要分析人們在這些領域中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1994年聯合國環境署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Nairobi)會議上發表的《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消費的概念,認為可持續消費是“提供服務以及有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求”的方式。對於可持續消費而言,它涉及從原料提取、預處理、製造、產品生命周期、產品購買、使用、最終處置等環節,一些歐洲國家以生態稅作為促進可持續消費的新方法。

59.脫鉤Decoupling

根據OECD的定義,在某一時期,當環境壓力的增長比它的經濟驅動因素(如GDP)的增長慢時,就是環境退化與經濟增長的脫鉤。有兩種衡量脫鉤的方法:第一種衡量方法是基於物質消耗強度或者汙染排放強度的脫鉤,這被認為是物質使用效率意義上的脫鉤或所謂相對的減物質化。另一種衡量方法是基於物質消耗總量以及汙染排放總量的脫鉤,這被認為是物質消耗規模意義上的脫鉤或所謂絕對的減物質化。脫鉤具有逆向脫鉤和正向耦合兩種基本內涵。逆向脫鉤指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的脫鉤,包括經濟發展與物質需求增長脫鉤、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消耗增長脫鉤、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增長脫鉤、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增長脫鉤、經濟發展與生態退化脫鉤等。正向耦合指經濟發展與環境進步良性耦合等。脫鉤還可以劃分為兩種不同的脫鉤程度,相對脫鉤指環境壓力繼續增長,但增長的速度比經濟增長的速度要慢,絕對脫鉤則是指環境壓力穩定或下降,經濟繼續增長。

60.減物質化Dematerialisierung (Dematerialisation)

減物質化又稱為解物質化或低物質化。它指使用環保再生原料和先進設計工藝,提倡環保優先設計、回收優先設計,強調生產者責任,形成閉合循環回路以便重複使用元器件,從而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避免或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在體積上通過小型化、輕型化,在材料上使用環保替代材料,在相同或者甚至更少的物質基礎上獲取較多的產品和服務,或者在獲取相同的產品和服務功能時,使新物質和能量的投入最小化。在大型工業項目中,采用低能耗與低物耗的高科技產品,可以減少對鋼鐵、化工產品和化石燃料的依賴,這種“替代效應”決定了其能源物質消耗的“減物質化”特征。此外,它還可以借助於產品服務來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這種產品服務係統(Product Services and Systems,PSS)在產品設計時,應考慮易於維護和修理,該項服務應該成為生產者的核心能力之一。

61.非物質化Immaterialisation

非物質化又稱為去物質化或脫物質化。它指用非物質形式取代有形物質的產品和消耗的方式,從源頭上控製廢棄物的產生,實現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非物質化是消費與生產的一種理想狀態,提倡非物質性服務與消費,通過改變消費者行為,建立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為前提的可持續消費觀,從而避免或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非物質化常表現在數字化技術的替代作用上,即在傳遞信息和交流中不再使用實物形態的手段。非物質化的設計技術通常被稱為可持續的替代性服務(Sustainable Services Substitution,簡稱3S)。此外,非物質化要求經濟發展不再依賴於自然物質資源,而是決定於人類的創造力,決定於人類創造“內容”的質量和效率,非物質化的經濟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判斷經濟非物質化的進展程度不僅取決於工業原料的消耗量,而且還要考慮在實施過程前後對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

62.生態現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提出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環境社會學的一個主要理論。生態現代化要求采用預防和創新原則,推動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脫鉤,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生態現代化是一種利用人類智慧去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進步的理論,以工業生態學作為核心概念,以可持續作為重要目標,通過協調經濟和環境的關係,不僅促進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而且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框架。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內涵非常豐富,覆蓋許多新興學科和領域,如工業生態學、工業代謝理論、環境管理模式和戰略、綠色運動、環境經濟學等。環境友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綠色技術、綠色產品和服務等為生態現代化提供了技術基礎。

63.生態背包Ecological Baggage

德國伍佩塔爾氣候、環境和能源研究所的科學家對企業生產、銷售CD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以及從互聯網上下載音樂的消耗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提出了“生態背包”理論。即在背包裏裝上生產某一產品全過程所消耗的全部資源,背包越沉,說明該產品對生態和環境越不利。

64.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也有學者譯成生態基區、生態腳印、生態立足點),通常是指為了維持某一地區人口的現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麵積的可生產土地和水域。它從具體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資本消費的空間,由此判斷人類對自然係統的壓力是否處於地球生態係統承載力之內、地球生態係統是否安全、社會經濟發展是否可持續。

65.代際正義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也稱為代際公平。各代人都有義務保證其留給後代的地球自然和文化資源質量不比其接受這些資源時有所下降,使後代人追求其美好生活的平等機會不受到損害,故可持續發展被理解成為能夠保證代際正義,能夠保存並留給下一代現有體係的一些特征的發展模式。代際正義的原則要求確保後代人不遭受威脅健康和生存的汙染的危害,要求各代人都把保存生命和世代機會平等視為自己消費自由的約束條件,要求適當降低超過世界平均的生態條件的消費。

66.21世紀議程Agenda 21

又稱“世界範圍內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它是從目前至21世紀末,全球範圍內的各國政府、聯合國組織、發展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獨立團體在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麵的綜合行動藍圖。

67.跳蚤市場Flea Market

有關Flea Market的來源,有兩種理論:語源學家克麗絲汀·安默兒認為,Flea Market最初來源於紐約的Fly Market。Fly Market是紐約下曼哈頓地區的一個固定市場,這一市場從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之前一直延續到大約1816年。另一種說法是Fly Market起源於19世紀末的法國,Le Marche aux Puces(法語,字麵意思相當於英語中的market of the fleas),是巴黎專門賣便宜貨的地方。20世紀20年代Flea Market第一次出現在英語中,Flea Market指的是一種常在戶外舉行的非正式周末集市,其中攤販出售各種各樣的東西,有用過的商品,也有許多新的,並且價錢相對便宜。

68.利用型廢棄物Waster for recovery

它是指可以再利用和再使用的廢棄物。

69.清除型廢棄物Waste Disposal

它是指已經無法再利用,要被清除的廢棄物。

70.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它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它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係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把一個複雜問題分解成組成因素,並按支配關係形成層次結構,然後應用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決策方案的相對重要性。

71.投入產出法

投入產出法就應用於研究國民經濟而言,它的主要內容是編製棋盤式的投入產出表和建立相應的線性代數方程體係,構成一個模擬現實的國民經濟結構和社會產品再生產過程的經濟數學模型,綜合分析和確定國民經濟各部門間錯綜複雜的聯係和再生產的重要比例關係。投入產出法的投入,是指產品生產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力;產出是指產品生產出來後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數量,又叫流量,例如,用於生產消費、生活消費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