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二 關鍵術語解析(1 / 3)

1.ISO14000體係認證係列標準Series Attestation Standard of ISO14000 System

該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207負責起草的一份國際標準,它包括了環境管理體係、環境審核、環境標誌、生命周期分析等國際環境管理領域內的許多焦點問題,旨在指導各類組織(企業、公司)取得和表現正確的環境行為。ISO14000係列標準共預留100個標準號。該係列標準共分七個係列,其編號為ISO14001—14100。標準號分配見下表:

2.廢棄物Rubbish

它通常指在加工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但是經過再處理,可以再次成為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通常而言,“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垃圾”。

3.廢棄物管理Rubbish Management

廢棄物管理包括廢棄物的利用和清除。廢棄物管理必須以與環境相容的方式進行,不得危害環境和人的健康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廢棄物管理的這一前提條件貫穿於德國循環經濟立法的始終。

4.廢棄物擁有者Owner of Rubbish

它是指對廢棄物具有實際權利的自然人或法人。在廢棄物清除後,主管部門可以要求廢棄物擁有者提供證明被清除廢棄物所在地的有關文件。

5.廢棄物製造者Maker of Rubbish

它是指其行為導致廢棄物產生的自然人或法人;或對廢棄物進行預先處置、混合或其他處置使得廢棄物性質或組成發生變化的自然人或法人。

6.風能Energy of Wind

它是指空氣沿地表運動所具有的能量,是太陽能的一種轉化形式,其大小取決於風速和空氣密度。地球上和大氣中,各處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和放出的長波輻射能是不同的,因此在各處的溫度也不同,這就造成了氣壓的差別。大氣便由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水平方向的大氣流動就是風,所以,風的能量是由太陽輻射能轉化來的。

7.封閉係統Close System

它是指與外界隻有能量交換而無物質交換的係統。

8.規製Governance

它是指使相互衝突或具有不同利益的集團得以調和並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既包括政府製定的製度和規章,也包括公眾和社會團體同意的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各種非正式的製度安排。——據聯合國全球規則委員會定義。

9.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on Structure Theory

該理論是化學家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的概念,即指遠離平衡態且包含多基元層次的開放係統通過耗散運動(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交換),在係統內部漲落的觸發下,自組織地形成某種動態穩定且時空有序的結構。

10.環境Environment

它是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體。——《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卷)》

11.環境經濟學Environment Economy

它是指以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特定關係為研究對象,以經濟的外部性作為研究的側重點,以環境的汙染和治理,生態的破壞與恢複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經濟學科。

12.環境倫理觀Environmental Ethics

該倫理觀也可以理解為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是結合循環經濟和環境倫理的一種新型的環境倫理理論。它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方麵與深環境論中的環境整體主義是一致的,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基礎上,更承認人類對自然的保護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責任,以及對一定社會中人類行為的環境道德規範研究。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對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采取了一種整合的態度。

13.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

它是一個全新的正義概念,隨著環境問題的提出而發展。美國國家環保局(EPA)將之定義為:在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製定、遵守和執行等方麵,全體公民,不論其種族、民族、收入、國籍或教育程度,均應得到公平對待並卓有成效地參與進來。

14.減量化原則Reduce Principle

“減量化”原則屬於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汙染的排放。即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技術改造減少產品原材料的使用,要求產品小型化和輕型化,尤其是減少一次性包裝材料的使用;在生活過程中,鼓勵人們學會適度消費,以避免產生過多的垃圾。減量化的目的是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並抑製廢棄物的產生。換言之,就是通過對產品的資源使用量的減少來達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並節約資源的目的。減量化有幾種不同的表現。

15.靜脈產業Vein Industry

它是在日本廣為流行的概念,即指廢舊資源再利用及無害化處置體係。它是相對於“動脈產業”而言的,“動脈產業”是指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的產業,靜脈產業是指廢棄物資源化形成的產業。

16.開放係統Open System

它是指與外界既有物質交換又有能量交換的係統。

17.可持續發展Nachhahige Entwicklu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續發展源於1713年的德國人卡爾·馮·卡羅維茨(Hans Carl von Carlowitz)的思想,後來的幾百年間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可持續發展作為20世紀80年代國際社會倡導的理念,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由於該委員會由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Brundtland)夫人擔任主席,故該報告又被稱之為布倫特蘭報告(Brundtland Report)。它首先向國際社會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製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1992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由於當時參會的多是各國高級首腦,所以這次會議又被稱為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 or World Summit),會上183個國家共同製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計劃《21世紀議程》(Agenda 21)。從此,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才開始深入到人類的思想和行為、管理和企業中。

18.可再生資源Reproductible Resource

它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等。

19.控製論Control Theory

它是研究各類係統的調節和控製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生物體和機器以及各種不同基質係統的通訊和控製的過程,探討它們共同具有的信息交換、反饋調節、自組織、自適應的原理和改善係統行為、使係統穩定運行的機製,從而形成的一大套適用於各門科學的概念、模型、原理和方法。

20.藍色天使Der Blaue Engel (The Blue Angel)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環保標誌。它是在原德國內政部長的倡議下,於1977年由當時德國聯邦環境部長通過決議創立的。它旨在保護環境和消費者。它也為德國經濟向可持續性方向轉變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

21.零排放Zero Emission(Zero Exhaust)

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大學提出“零排放”概念,進一步深化了可持續發展理論。它主要是指大幅度地減少汙染物和能源排放,零排放不僅提倡在生活和生產行為中更有效地使用清潔能源及再生資源,努力節省資源和能源,注重使用可循環再利用的材料和零件,以降低資源消費和廢棄物的排放,而且還主張在產業之間建立零排放機製,將一個產業所產生的廢棄物作為其他產業的資源而重複利用。

22.綠色GDP Green GDP

它也就是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廣義的理解是綠色GDP=(傳統GDP)-(自然環境部分的虛數)-(人文部分的虛數);狹義的理解是扣除經濟活動中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汙染成本後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對資源、環境的綜合核算,是一種全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係,更能全麵、真實地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3.環境貿易綠色壁壘Green Barrier

它又稱綠色貿易壁壘、綠色技術壁壘、環境壁壘或生態壁壘,是指為保護人類健康,保障生態安全和促進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而采取的客觀上對國際貿易產生某種限製或障礙作用的措施。

24.綠色食品Green Food

它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許可使用的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的食品。

25.綠色資本Green Capital

它是指以綠色生態經濟價值觀為基礎,樹立以人為本,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場經濟資本運營規律,將人力資源、生態環境有形資源、無形服務功能、社會生態效益交由專業機構評估計算的資本化核算。

26.末端治理End Disposal

它是指先汙染、後治理的環境處置模式。即在生產鏈或在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對其進行一係列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的處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汙染物對自然界的危害。

27.能源Energy

它是一個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大英百科全書》

28.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它是指企業履行社會道德的行為,根據英國國際工商領袖論壇(IBLF)給出的定義,是指企業運營應當公開透明、符合倫理道德、尊重勞工社群以及保護自然環境,從而既能為股東也能為全社會持續創造價值。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範圍具體可分為經濟責任、文化責任、教育責任、環境責任等不同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