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建設循環經濟工業園(2 / 2)

1.循環型企業

在所選擇的企業實現清潔生產,提高生態效率,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落後的工藝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汙染物排放。

在一些用水量較大的企業中,開展中水回用,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在有條件的企業實現廢水“零排放”。在大型聯合企業中,引入關鍵聯結技術,開展物流、能流的梯級利用,開發利用企業的廢棄資源,形成廢棄物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生態鏈。

2.生態工業園區

運用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理論,對現有工業園區分類指導,建設生態工業園,提升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檔次和競爭力,引導老工業區的改造。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生態工業型經濟開發區。用生態工業思想改造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在現有園區內引進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觀點和生態設計方法,使產品生命周期中資源消耗最少、廢物產生最小、易於拆卸回收,由此優化產品結構,並合理構建和完善產品鏈,從而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環境排放,為園區尋找新的增長點,促進園區的持續發展。對新建的開發區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進行整體規劃和選擇入園企業,構建合理的產業和產品鏈網,實現園區工業結構最優組合。

(2)用循環經濟指導老工業區改造。在老工業區改造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逐步建立新型的工業組織形態,以循環經濟指導老工業區的改造,實現結構調整和產品調整。

(3)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在資源枯竭地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調整資源開采型企業產品結構,建立生態工業網絡,開發二次資源,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

3.資源循環型社會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廢舊物分類、回收、再造係統,建立城市及區域中水回用係統、生態型產業係統、信息係統等,初步建設起資源循環型社會。

循環經濟的建設範圍不僅涉及第二產業,而且也涉及第一、三產業。對於第一產業,要求科學地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改進種植和養殖技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無害和農業生產廢物的資源化,防止農業環境汙染。

禁止將有毒、有害廢物用做肥料或者用於造田。建立工農業之間的產業共生聯係,形成新型生態產業。對於第三產業,要求餐飲、娛樂、賓館等服務性企業采用節能、節水和其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技術和設備,減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消費品。廢物進行分類回收,為再循環創造條件。建築工程應當采用節能、節水等有利於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建築設計方案、建築和裝修材料、建築構配件及設備。建築廢物實現產生量最小化和再利用。消費者應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自覺參與循環資源的回收活動,促進循環型社會的建立。

在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中,要將第一、二、三產業作為整體進行考慮,統一規劃三產內部和三產之間的物資循環和能量流動,使區域內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形成協調、優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