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中體現(2 / 3)

從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高度認識發展問題,一是要認識到科學發展觀是有重點的發展觀。就是抓住最主要的東西,決定性的東西,就是生產力、經濟、物質的東西。二是要認識到科學發展觀是關於社會辯證法的發展觀。就是講發展重點的時候,還要講其他因素的作用,講人的作用和滿足人的需要的目的。社會發展不等於單純的經濟增長,它內在地包括穩定、和諧、公正、公平、民主、價值等社會和人全麵發展的目標。社會發展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缺一不可,社會發展是一個全麵係統協調可持續的過程。

科學發展觀還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係,是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大國。隨著向工業文明的邁進,人口、環境、資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為製約發展的瓶頸。一定要把控製人口、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積極倡導和推行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與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文明發展之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同構成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成果。這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曆來重視時代的變化,並且根據時代的變化創新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最突出的是,當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時候;第二國際的領袖和思想家們不能適應這種時代的變化,出現了伯恩施坦主義和考茨基主義等錯誤觀點,而並未見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列寧,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諦,鮮明地指出時代已經發生根本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沒有過時,但馬克思主義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提出新的戰略和策略。江澤民把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稱之為“與時俱進”,認為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推動中國共產黨敏銳地把握20世紀80年代以來時代主題的變化,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在改革開放的創造性實踐中開始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回答發展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創新成果。科學發展觀同我黨幾代領導集體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思想既一脈相承,又有新的創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裏程碑。

三、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曆史必然

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需要回答和解決近代中國的兩大曆史性課題: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是由我們黨肩負的曆史使命決定的,解決前一個曆史性課題,才能為解決後一個曆史性課題創造條件。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國情,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史無前例的偉大實踐。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成功地完成了兩次“結合”,實現了兩次曆史性的理論飛躍。為了解決中華民族麵臨的第一個曆史性課題,中國共產黨人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第一次結合,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的創立者是毛澤東,他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出發,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揭示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