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榆陽區委黨史研究室 盧喜順 崔亦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實踐,是由毛澤東提出和開拓的,後經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幾代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起來的。經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經驗,其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一新範疇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的總概括。它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係列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一定的發展觀受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說明和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的成果,科學地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基本問題。也就是說,搞清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發展理念、發展動力、發展目標、發展思路、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規劃、發展措施等一係列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在這裏,我們有必要弄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的內涵,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科學發展觀首先堅持了馬克思哲學體係中辯證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的。發展就是事物辯證運動的過程,在原有基礎上的重複。當然,發展作為事物運動的狀態,有慢、有快;有單一、有全麵;有不均衡、有均衡;有不協調、有協調;有一時、有持續。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協調的、全麵的、合理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發展應該是辯證的發展,辯證的發展是不斷解決矛盾的發展,是各個要素、各個方麵係統全麵推進的發展,是兼顧各方的整合協調的發展,充滿朝氣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對立統一的發展觀,是全麵的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把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當做標準的社會主義。由於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日益暴露出弊端,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包括社會主義是不是隻能有蘇聯那樣一種模式。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理論,這樣就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突破了社會主義唯一性的思維定式和實踐定式,體現了科學發展觀。
其次,科學發展觀又是唯物史觀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觀的一個方麵,是強調曆史決定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曆史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社會發展首先要解決好生產力的發展問題。
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另一個方麵,是強調曆史辯證法。即一是強調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能僅僅把經濟、生產力歸結為發展的唯一因素,還要看到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麵因素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其二是既重視人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又重視自然因素對社會與人發展的製約性。人是社會發展的積極的能動的主體,而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又依賴於自然的發展,自然的發展製約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一定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其三是強調人是發展的目的、發展的主體,而不僅僅是發展的手段。必須以人為本,把推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