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中體現(3 / 3)

為了解決中華民族麵臨的第二個曆史性課題,中國共產黨人又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第二次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始於毛澤東。1956年,他“以蘇為鑒”,從中國實際出發,思考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後來,由於指導思想上的失誤,沒有獲得實踐上的成功,隻是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思想遺產。鄧小平繼承毛澤東的未竟事業和思想財富,總結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曆史經驗及我國改革開放的新鮮經驗,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江澤民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全黨和全國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把這些要求上升到理論,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為堅持、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新的貢獻。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係列戰略思想,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更加豐富。

四、當今時代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的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立足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的要求,全麵分析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關鍵階段的階段性特征而提出來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積極探索,一方麵取得了偉大成就,另一方麵走了曲折的道路,有成功經驗也有沉痛教訓。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十七大報告中說,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從成就來說,經過改革開放,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麵,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生產力發展了,國力增強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方麵,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麵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財力支持;另一方麵,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又遇到一係列新的矛盾和問題,中國共產黨麵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迫切需要科學地分析所麵臨的世情、國情、黨情、民情,提出前瞻性的發展思路,破解進一步發展的難題。科學發展觀正是適應這樣的階段性特征和基於這樣的現實國情而提出來的,有相當強的政治性、前瞻性、戰略性、現實性和針對性。麵對紛繁複雜的矛盾,隻有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我們的工作才能高屋建瓴,排除和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走向新的勝利。必須把科學發展觀作為解決當前諸多矛盾和問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

黨的十七大報告號召全黨同誌增強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全麵理解和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方麵。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