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曆史地位(1 / 3)

中共西安市委黨校 程平安

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就是“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使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及中國的優秀傳統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的作風、氣派,以中華民族的風格和形式表現出來並獲得發展,為中國人民所掌握,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87年的曆史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將其正確地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曆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三大理論成就: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創新。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貢獻和曆史地位,對於我們進一步增強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麵,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求真務實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能否把社會主義建設好,首先要解決好黨的思想路線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曾經曆過曲折,有過深刻的教訓。黨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黨的思想路線與黨的興衰成敗息息相關,與黨領導的事業息息相關,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

黨的思想路線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並結出碩果的過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形成過程,就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過程。2004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在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並提出“四求”“四務”的根本要求,深化了我們對求真務實要求的理解和認識。

求真務實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內涵。“求真”就是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側重認識世界,著力揭示世界的本質和規律,體現科學精神。“務實”就是要在這種規律性認識的指導下,去實踐、去行動,側重在認識世界的同時改造世界,體現實踐品格。隻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務實;隻有務實,才能達到求真的目的。求真務實,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所要求的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使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踐內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踐意義更加突顯和具體,進一步突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實踐精神和曆史責任感。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求真務實,要緊緊圍繞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來進行,最重要的是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取得成效。”可以說,“求真務實”是黨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的新成果,是繼“與時俱進”之後的又一個新理念和重大理論創新。堅持求真務實,就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求真務實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過程。

當今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正處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求真務實的理論,使我們對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形態的主要特征、曆史任務、運行規律和必須實行的方針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使我們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因此,我們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要以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作為根本的思想和作風保障。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是內在統一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以求真務實為著力點,用求真務實的作風落實科學發展觀。”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黨堅持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今後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這是永恒而又常新的真理。

二、升華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以人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眾,堅持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立黨為公的“公”,是指公眾利益;執政為民的“民”也是指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表明我們黨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而實現發展。這與鄧小平理論強調的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