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曆史地位(2 / 3)

堅持以人為本既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現實性、針對性,是我們黨在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過程中執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華。科學發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利益無小事”“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都鮮明地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都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的闡釋。

三、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首先,“社會主義”和“和諧社會”是不可分割的。社會主義製度的性質決定“和諧社會”的性質,“和諧社會”的理想,隻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豐富的內涵,“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方麵的特征,都與社會主義有著本質的聯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深化而不斷深化的。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並強調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深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認識。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六中全會《決定》第一次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根據我國新世紀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論斷,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這一理論創新是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豐富、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四、繼承、豐富、發展了我黨關於發展的思想

隻有發展的理論才能指導發展的實踐。科學發展觀從時代發展的潮流和國內國際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出發,繼承、豐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集中體現了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發展,是貫穿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科學發展觀,對我們黨關於發展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進行了全麵總結和係統概括,從哲學高度升華了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思想,突出了又好又快地發展,豐富了對發展的認識,創新了發展的理念。具體說來,它強調了發展的全麵性,將發展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麵存在的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財富、輕精神財富,重當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的偏差;它明確指出了發展的協調性,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要統籌兼顧,相互促進;它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重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節約生產、清潔生產、綠色生產,將當前與長遠、當代與子孫後代的永續發展辯證地統一起來。從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點來看,它是我們黨在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著眼於把握發展規律、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而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首次形成了我們黨係統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實現了對發展認識的新飛躍。

五、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波瀾壯闊,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曲折的教訓。在改革開放前,我們在發展問題上走過不少彎路,有過許多不科學之處,受到過客觀規律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