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3 / 3)

再次,鄧小平在“以人為本”問題上,遵循毛澤東提出的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為最高標準的思想,創造性地將“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判斷標準。鄧小平強烈地表現了他的以民為本的發展意識。“文革”結束不久,鄧小平就指出:“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麵貌好一些。”他主持製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就是以人民的富裕程度作為重要尺度。他提出了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於標準,其中都體現了一個核心問題,即人民的利益和意願。他毫不吝嗇地使用“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擁護不擁護”等提法,進一步體現了馬克思發展觀的核心理念。在鄧小平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綜合國力極大增強,整個社會呈現了全麵發展和進步的景象。但由於時代條件的限製和時機不成熟、重物不重人的傳統工業觀的束縛以及一些地方、部門不能很好地理解、貫徹鄧小平的發展觀,所以出現了不少偏差,導致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相對客觀上被擱置。時代呼喚新的發展觀的產生。

四、21世紀,從江澤民到胡錦濤,黨中央審時度勢,繼往開來,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進入21世紀,隨著曆史的發展,社會全麵協調發展備受重視,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中國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為推動社會全麵進步、人的全麵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處理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問題便首次並顯要地提到了執政黨的議事日程。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明確地提出了“促進社會全麵進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觀點,進一步接近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奠定了“以人為本”發展的基調。黨的十六大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謀遠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集中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真諦。

首先,在“中國要發展的問題”上,新的發展觀繼承了鄧小平提出的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的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主導思想。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毛澤東重視發展,但他顛倒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位置。鄧小平吸取了毛澤東的教訓,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的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

其次,在“如何發展”問題上,新的發展觀主張科學地理解發展,統籌兼顧,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完整的統一體。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雖然提出了社會協調發展思路,但以粗放發展為主要手段。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雖然倡導了經濟社會全麵、協調發展,可當時貧富差距、地區差距並不突出,我國把重點放在促進經濟增長上。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我國也製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始注意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但實踐中經濟增長實際上成為國家發展及考核地方政府和幹部政績的唯一指標。許多地方片麵強調GDP的增長,為生產而生產,而不顧人的正當權益、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浪費。整個社會缺乏統籌兼顧的有效措施。經濟增長迅速,社會卻畸形發展。要解決現實中這些突出的矛盾問題,必須轉變原來相對落後的發展觀念,擺脫傳統的工業發展道路的束縛。黨的十六大提出了要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五個統籌”思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第一次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突出位置。我們黨所有這些對發展的新認識、新舉措,為我國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文明發展之路奠定了基礎。

再次,新的發展觀鮮明地提出發展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是根本,人是發展目的。發展在於切切實實地維護、實現和發展人的根本利益,尊重人的人格、尊嚴、個性、需要、意願,體現和實現人的價值,徹底改變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裏“不把人當人看”的狀況。但“人”的含義是什麼?馬克思所講的人是現實的、活生生的、個體的人,“自由而全麵發展”是落腳在每一個“個體的人”上;毛澤東講的人是指人民,人民是符合一定條件的、由多個階級和階層組成的人們的集合體;鄧小平講的人也是指人民,但人民的範圍更加擴大了;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裏的人,則不僅指人民,而是指以自然人為基礎的現實的、從事著實際活動的、作為獨立個體的人。“以人為本”是為中國每一個人、一切人,並著眼於全人類。它真正符合了馬克思發展觀中關於人的概念。

最後,新的發展觀把對人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統一起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諦。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以現實的個體的人為出發點,將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是對人的終極關懷。毛澤東、鄧小平的強國意識和富民理念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的艱辛探索和意識進步,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對人的現實關懷。當社會發展到21世紀,當中國開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人的現實關懷達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人的終極關懷日益凸顯出來。從江澤民到胡錦濤,黨中央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開始注意把人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統一起來,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是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認識的實質性進步。因此“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通過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與發展,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光輝的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