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鄧小平同樣實事求是地分析和把握曆史條件、現實條件、理論條件和國際條件,唯物辯證地分析影響改革的各種因素,直接秉承了毛澤東實事求是的理論傳統。他曾說過:“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正是始終堅持了實事求是這一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才使得鄧小平能夠繼承和發揚毛澤東思想,同時也直接證明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在本質上的一致性,表明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時代都是適用的。1992年的“南方談話”,可以說是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以來對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再認識”的一次總結,既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與曆史的經驗性反思,也是對改革開放實踐的理論總結,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理論思考的係統化,從而標誌著鄧小平理論的最終完成,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社會主義改革目標提供了理論基礎。
鄧小平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的理論突破,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飛躍,歸根結底在於他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不迷信前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是鄧小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所在。
三、緊緊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時代特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鄧小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和關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結合中國具體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回答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不同曆史條件下的實際問題不同,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同,但回答和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則是相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隨著國情的發展而不斷深入的過程,在每一個時期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鄧小平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回答和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實現了偉大的理論創新,成功地開辟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創了改革發展的新時期。
對中國具體實際的認識和把握是一個橫跨經濟、政治、文化、自然、人口、民族等諸多領域,從過去到現在的一個相當艱難、漫長的過程,內容豐富、內涵廣泛,因此對它的全麵認識和準確把握有一定的困難。鄧小平的偉大也就在於準確地把握中國發展的時代脈搏,並不斷推動創新。
在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就指出,戰爭的危險雖然依然存在,但是“可以爭取延緩戰爭的爆發”。自1984年以來,鄧小平多次提出“和平問題”與“南北問題”即“發展問題”,是兩個“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其中發展問題是核心。事實證明,鄧小平的判斷是正確的。從20世紀初到中葉,世界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但進入70年代以後,雖然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局部的戰爭時有發生,但世界形勢與和平力量的對比已經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隨著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與興起,世界人民維護和平的力量日益強大;隨著新技術革命以及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國際競爭的重點更多地轉向以經濟、科技為特征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方麵;隨著蘇聯的解體、東西方冷戰的結束,世界在向多極化格局演化的過程中,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和平趨勢。鄧小平敏銳地觀察到了世界形勢的變化,強調,一方麵要利用和平的環境,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發展自己;另一方麵,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不可能閉關自守,奠定了新時期中國內外政策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逐步進入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時代,進入了“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改革時代,進入了“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開放時代。鄧小平從中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緊緊抓住了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主要矛盾,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於發展生產力,並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提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根本戰略。通過體製改革與創新來推動和發展生產力,就成為鄧小平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問題的一個新思路。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根據現實的發展提出新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本質觀:“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分析、研究思路的創新,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第二次飛躍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