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經驗(3 / 3)

鄧小平的成功實踐,使我們更加堅信,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正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的特征相結合,通過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導的理論創新,推動了中國的體製創新、科技創新,為我們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四、體現民族精神,依靠集體智慧,把領袖人物的智慧和人民群眾的創造相統一,是鄧小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勝法寶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我們黨在任何時候都強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始終尊重人民的創造、傾聽人民的呼聲、反映人民的意願、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鄧小平理論體係中處處體現了黨的群眾觀點和對人民利益的維護。

鄧小平曾經忘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還說:“我所做的事,無非反映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願望。”人民為本,人民至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鄧小平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在具有中國特色現代化的總設計中,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製定各項方針政策的依據和檢驗決策正確與否的準則。為此,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作了高度的評價,指出,鄧小平“把畢生心血都獻給了中國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他對黨、對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大貢獻,他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就是鄧小平理論”。胡錦濤在鄧小平同誌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鄧小平同誌堅持人民是推動曆史發展的根本力量的觀點,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準則的立場,堅持人民的事業必勝的信念,充分反映出一名真正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鄧小平熱愛人民、心係人民,始終對人民群眾懷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作為畢生奮鬥的目標,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曆史前進的主體,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麵需要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充分體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民觀,也使其理論體係具有了人民性。

鄧小平深知我們民族的曆史,更懂得民族之心。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從來就勇於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這鑄成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鄧小平認識到,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是關係到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大問題。他堅定地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提出,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願,是當代中華民族意誌的最集中的體現。這充分證明,作為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將個人領導智慧與中華民族命運相聯係,與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相聯係,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有了堅實的民族和群眾基礎,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運用成為必然。

領導中國革命的無產階級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史是一個繼承與發展有機統一的曆史,一個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發展曆程。客觀、全麵地總結和繼承、運用鄧小平在當代革命實踐與建設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經驗,將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