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貢獻(3 / 3)

第三,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兩個文明思想。鄧小平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經驗,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誌式關係,等等。”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作了科學規定,指出:人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兩方麵的任務,而客觀世界又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個部分。人們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就是物質文明,它表現為人們的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改造社會的成果是新的生產關係和新的社會政治製度的建立和發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們的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得到發展,這方麵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會的改造,社會製度的進步,最終都將表現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

第四,提出了正確處理改革開放與發展的關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不僅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一個開放的、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不能不對世界的發展產生極為有利的影響。世界各國都存在發展的問題,需要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隻有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了,才能更好地解決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麵臨的這個問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起來了,就會擴大世界市場。鄧小平指出: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但這種幫助不是單方麵的。中國取得了國際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中國對國際的經濟也會作出較多的貢獻。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就是一個證明。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和平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直接意味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發展直接體現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崛起將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新的借鑒和選擇。把中國的發展同世界的發展聯係在一起,麵向世界尋求新的更大的發展,這是鄧小平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方麵。

四、提供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鮮經驗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貢獻不但在於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而且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曆史進程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新鮮經驗。

第一,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這是鄧小平在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階段的過程中始終強調的一個原則,有著極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性。鄧小平說:“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從馬克思以後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天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或上百年。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列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列主義者。”因此,馬克思主義要發展,社會主義理論也要發展,要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發展而向前發展。根據這一思想,我們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馬克思主義,其關鍵就是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去觀察當今世界和當今中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創造新經驗,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第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善於借鑒中外其他國家建設的經驗教訓。馬克思主義在自己發展的途程中,總是不斷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新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項世界性的事業,它不但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的結合,而且要學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鄧小平指出,“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百年曆史,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各種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這種繼承和學習,不單是在策略層麵,而尤其是在理論層麵。比如鄧小平對傳統觀念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形式的大膽突破,就是建立在對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百多年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深刻考察的基礎之上。這就啟示我們,在世界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隻有拓寬理論視野,通過對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的審視和借鑒,才能永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生機,才能使黨的理論更加適應時代特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第三,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善於對曆史經驗進行辯證思考和對新鮮經驗總結做到二者相結合。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在新階段的開拓中,十分重視對曆史經驗進行辯證的思考,不但總結曆史上成功的經驗,而且總結曆史上錯誤的、失敗的經驗。麵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和蘇東解體的教訓,鄧小平還特別強調把“壞事變成好事”。他指出,“文化大革命”“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裏”,“東歐、蘇聯的事件幫了我們,壞事變好事。”問題是,要想在新時期解決好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光有曆史經驗的總結是不夠的。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極其艱巨複雜,很多的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我們黨隻有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不斷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才能進行新的理論創造。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貢獻,既符合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又適應著指導革命和建設實踐發展的需要。鄧小平之所以能創立鄧小平理論,從根本上來說,就得益於他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觀,正是這種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觀,為創立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開辟了成功的道路,同時,也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