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貢獻(2 / 3)

第一,這一曆史任務是鄧小平在重新認識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國情,是我們黨製定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策略的客觀依據,也是黨進行理論創新的根本依據。以往我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出現的曲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對基本國情作出錯誤的判斷,所形成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超越了現實的發展階段。

第二,這一曆史任務是鄧小平正確分析時代主題的條件下提出的。站在時代前列,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和特征,這是理論創新的重要條件。麵對當今世界矛盾錯綜複雜,情況瞬息萬變,鄧小平更是以一個戰略家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他從當今世界紛繁複雜的諸多矛盾中,認清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小平同誌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我們最大的經驗是不要脫離世界。鄧小平從當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中把握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創造性地概括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命題,提出了“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強調要發展科技和教育,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等一係列戰略思想。這就為我們國家和人民掌握科學技術,趕上時代,趕上世界的發展,迎接21世紀的挑戰,指明了奮鬥的方向。

第三,這一曆史任務是鄧小平在總結我黨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1957年反“右”擴大化起,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個人淩駕於組織之上一類家長製現象不斷滋長,最終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當時黨內和社會上民主意識淡漠,個人集權體製不斷強化,民主作風不能繼續發揚。所以,鄧小平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民主集中製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這種狀況不改變,怎麼能叫大家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四個現代化怎麼化法?”他進而強調,政治、經濟製度改革的總方向就是發揚和保證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

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鄧小平一再重申了這一曆史任務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本國國情,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實質上就是各國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本國國情,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走有本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對於中國就是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新道路。鄧小平探索的這條新道路的基本內容是:(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2)堅持改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3)堅持對外開放,大膽吸收世界文明成果;(4)堅持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全麵進步;(5)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證;(6)堅持維護社會穩定,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7)堅持正確估計國際形勢與實行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8)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9)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依靠全國各族人民;(10)堅持把執政的共產黨建設好。

三、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鄧小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階段的開拓者,他的最突出的貢獻就在於,不但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走出困境,而且在繼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鍥而不舍的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曆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這個理論抓住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入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偉大成果。鄧小平總結了以下內容。

第一,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計劃和市場的關係,是鄧小平從改革開放之初起就一直在思考的重大問題。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缺點在於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得不活。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如何解決?解決得好,對經濟的發展就很有利,解決不好,就會糟。”鄧小平明確認為,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也就是說,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方式,而不是基本經濟製度。因此,不應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經濟,也不應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在《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中,鄧小平說:“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隻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理論,在1992年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論述。在談話中,鄧小平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指出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第二,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開始了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麵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曆史性轉變。通過這次全會,實際上開始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大框架。經過幾年的實踐,1987年,黨的十三大製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條基本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反映了人民的意誌和願望。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正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路線。堅定不移地堅持這條基本路線,這是我們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來最可寶貴的經驗。